-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877L/2022-00011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府发〔2022〕6号
-
- [ 主题分类 ]
- 综合政务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人民政府
-
- [ 生成日期 ]
- 2022-01-25
- [ 发布日期 ]
- 2022-01-30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渝北府发〔2022〕6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区属各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机构改革完成、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示和安全生产的系列讲话精神,为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时期,渝北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是全面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全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关于做好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安办〔2019〕81号)要求,制定本规划,作为全区“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基准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进展和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有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重要指示精神和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1. 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顺利完成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组建区应急管理局,调整整合了区级应急管理相关部门职能职责,镇街设立了应急办。调整充实区安委会,下设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设施工等9个专项委员会。按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和《渝北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镇街、区属国有公司的安全生产职责,构建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设立区减灾委(区自然灾害应急总指挥部),下设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地震地灾和气象等4个专项指挥部,初步建成了适合“全灾种、大应急”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指挥运行机制,出台“两委四指”工作规则及成员职责,建立事故灾害应急指挥调度救援机制。健全应急管理工作制度,逐步形成包括监测预警、值班调度、处置救援3个方面和研判预警、现场处置、调查评估等8项制度的“3+8”大应急制度架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以区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专项、单项应急预案为依托,基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为基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针对“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组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部分应急救援装备设备,救援能力有效提升。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2.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区以防控较大事故为目标,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理顺体制机制,厘清工作职责,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狠抓“三基”建设,确保安全监管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有条件干事。全面启动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夯实安全基层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切实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全部接入“重庆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道路交通安防工程建设,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落实生命防护工程安装,强化重点路段、危桥危隧改造。推进主动防御系统安装,辖区所有在营公交车和“两客一危”车辆均安装主动防御系统。持续推进“智慧工地”和施工项目标准化创建。无水高层建筑整改工作持续推进。严格执法,严肃问责,营造严格的安全执法环境,全面倒逼各项责任落实到位。
“十三五”期间,渝北区共发生考核类生产安全事故181起、死亡193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四年位居全市安全生产考核前列。
3.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建成森林防火检查站74个,建成生物防火阻隔带近451. 05公里、防火公路566. 28公里、防火步道39. 8公里、防火蓄水池46个、森林防火智能不锈钢蓄水箱6个,启动森林防火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建设。认真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及时调整了防指成员及其职责,强化地质灾害监测点、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城乡低洼区、防洪重点区域及薄弱环节风险点、沿江沿河地区、人员密集区等重点防范,加强水库水电站、在建重点工程以及重点路段的巡逻巡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规范,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修订了《重庆市渝北区地震应急预案》,开展了区域地震安评工作,完成《重庆市渝北区两江片区渝北板块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大力推进推动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成功创建“渝北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8个、“渝北区防震减灾综合示范社区”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我区地震灾害防控能力有效提升。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共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8处,其中短期避难场所6处,暂时应急避难场所62处。及时开展应急救助,积极实施倒房恢复重建,认真做好冬春生活救助。
4.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初见成效。以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在仙桃数据谷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具备应急值守、信息接报、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要素。根据全市统一要求,按照三级标准完成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按照“大应急、全灾种、综合性”的应急救援方向和资源整合、政企融合、军民融合、强化基层的要求,完成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已建成常备救援队伍、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军地民兵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家队伍、应急保障队伍6类队伍,22个镇街均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率达到100%,村(社区)建成173个应急救援站,建成率达到94%,建立完善3支区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别与江北机场公司消防护卫部消防支队、重庆长航救助打捞工程、高新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危险化学品、水上、地质灾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成,修订《重庆市渝北区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以及防汛抗旱、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突发气象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工贸行业事故、城市排水防涝、城市桥梁及隧道事故灾难、道路交通事故、建设工程事故等专项预案。强化预案演练,加强情景构建、实战演练,不断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开展15次区级应急演练,区级部门和镇街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240余次。编制《渝北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和《渝北区应急物资调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品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符合实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应急物资调运更加高效快捷有序。更换和增配价值75万余元的应急物资装备。我区与长寿区、四川邻水建立了联防联动联控机制,加强汛前、汛期信息沟通,实现水雨情信息共享。加强御临河流域水利水电工程调度,控制上游电站、水库下泄流量,有效减轻我区御临河沿线防洪压力。拟制《渝北区军地应急民兵队伍建设方案》,与区人武部签订《军地通用装备预征预储协议书》,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与区民兵队伍联合开展联动性训练、演练,提升了应急队伍联动配合、协同作战能力,推动了民兵应急力量和地方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军民融合。“十三五”期间,成功应对“20. 8”长江嘉陵江特大历史过境洪水,实现“不垮一堤、不溃一坝、不亡一人”目标。
5. 社会共建共治局面初步形成。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五进”活动,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技能。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推广普及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条件下自救互救能力。扩大安全公益宣传面,通过播放公益宣传片、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培训演练等多种形式全面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依托我区主流媒体开设安全专刊、专栏、专题,聚焦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充分宣传报道应急管理事业工作成果和经验做法、先进人物典型等,及时发布信息回应会社会关切。开展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提升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开展安全监管人员监管能力培训,提升监管执法能力。开通“12350”群众举报热线。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生产安全、自然灾害领域各类事故灾害交织叠加、易发多发,我区应急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仍面临严峻挑战。
1. 各类风险隐患交织,事故灾害防控难度大。一是我区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安全风险日益显现,交通运输、建设施工、建筑火灾等传统高危行业风险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防控。各等级公路里程急剧增加,乡村道路不断延伸,临水临塘临崖路段较多,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仍然较大。随着我区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体量剧增,低价中标现象普遍,建筑企业和一线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建设施工安全风险依旧偏高。城区高层建筑众多、楼宇密度大,部分高层建筑尚未解决消防用水问题,火灾防控形势严峻。电动车、民宿、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城市安全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强,燃气爆炸、人员踩踏、城市内涝、渣土场垮塌、隧道桥梁路面塌陷等需我区高度重视。二是我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防御工程基础薄弱,风险防控难度大。辖区河流纵横交织,地形山高谷深,突发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我区森林资源丰富,火源管控难度大,缺乏信息化、智能化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手段。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大,局地极端气象灾害事件无法及时、精准监测预警。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
2. 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基础存在短板。一是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交叉,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机构改革后的“化学反应”仍待挖潜。新兴行业、领域和业态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解决机制尚未建立。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尚未完成。二是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责任链条有待进一步压实理顺。三是我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薄弱,基层任务重、压力大,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岗位职业吸引力不够,应急管理干部队伍稳定性差。执法手段传统单一,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有待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专业装备保障、科技支撑能力、信息化建设滞后。
3. 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物资装备尚需加强。一是应急管理部门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协调联动有待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刚刚起步,战斗力尚未真正形成。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救援能力单一,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流动性大。二是应急物资储备缺乏指导性文件和储备标准,现有应急物资库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应急物资储备社会参与不足,市场化运作尚需加强。三是缺乏专业化、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现有基本装备未配备到一线救援队伍,使用率低,设备维修保养资金和技术力量缺位。高精尖救援装备和处置技术手段欠缺,救援装备维修保养资金和技术力量缺位。四是机构改革后,应急预案体系尚未适时根据新的体制机制完成更新重构,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行政管理与专业指挥”、区域间、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时期,是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全力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做好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深入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机遇期。
“十四五”时期,我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深化落实应急管理领域改革,有力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应急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资保障。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将整体降低各类事故灾害发生的风险和造成的损失。三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逐步提升,为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及平安渝北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为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带来诸多利好。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行政管理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力量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事故灾害预防防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防范较大及以上事故灾害发生,减少一般事故灾害发生,积极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全面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灾害风险,减轻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源头管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坚持底线思维、有备无患。着眼最严峻最复杂局面,深入研究我区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灾害的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化规律,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提出防控及应急能力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牢牢把握主动权。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我区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在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已有应急相关资源的基础上,梳理部门和地方需求,合理规划需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强化的建设内容,重点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基层基础能力、核心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协同应对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完善政府治理,发挥各部门优势,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社会参与,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主要目标
1.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基层基础、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高,较大及以上事故灾害得到有效遏制,一般事故灾害大幅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2. 分类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职能划分、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责任链条更加严密顺畅,应急管理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人员数量更加充足,工作条件显著改善,履职能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区、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100%,应急管理领域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
——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更加有效。稳步推进高危行业企业、非高危行业规上企业在线监测监控,着力推动信息化监管。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自然灾害风险基本查清,灾害风险识别、灾害风险区划、灾害隐患监测及风险防治的灾害治理体系全面建成。建成统一的多灾种预警发布和信息管理平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升。
——各类应急救援力量更加强健。全面完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纪律严明、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区、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达标率100%,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达100%。
——应急综合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应急预案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应急指挥、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能力不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
——社会共治共建格局基本形成。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升,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发挥,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在应急管理部、市应急局统一指导下,成功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成功创建2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打造2个特色鲜明的安全应急体验馆。
3. 核心指标。安全生产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年均死亡人数较“十三五”期间下降5%,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严控较大事故,到“十四五”末,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 02以内。到2025年末,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表1 “十四五”期间渝北区安全生产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目标值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5% |
2 |
5年累计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0起 |
3 |
“十四五”末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 02以内 |
防灾减灾目标。至2025年末,未发生巨灾的情况下,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以内,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人数控制在1人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控制在200人以内。
表2 “十四五”期间渝北区防灾减灾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目标值 |
1 |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1% |
2 |
年均百万人口因灾死亡人数 |
<1人 |
3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200人 |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新要求
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行业管理部门组织指导、地方政府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健全行政管理“三级体系、四级网络”。开展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改善装备配备条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明确村(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社区应急服务站。推动区安委会办公室、区减灾委办公室实体化运行。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神,推进我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应急管理部门有关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贸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执法管辖权限,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准军事化管理,改善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水平。
2. 加强基层履职能力。配强基层监管力量。综合考虑幅员面积、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事故灾害类型等因素,统筹镇街现有行政、事业编制资源,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力量,到2025年底,镇街应急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中具有行政执法资格人员不少于4名。区级相关部门要明确一定数量工作人员履行应急管理部门职责。提高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比例,严格监管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选用标准,2025年底前,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到2025年,基层执法服装、执法装备和执法车辆配置率达到100%。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
完善基层工作模式。整合完善基层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厘清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职能,持续推进镇街、区属国有公司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基层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等一体化融合运作模式。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施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工程,下大力气提高各级监管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业务水平,突出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学习。加强镇街安全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力量建设,强化基层风险评估、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播、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能力,推进监管力量下沉基层一线。加强行业部门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制定专业指引和操作规程,提供专家技术和人员经费支撑。
3. 压实应急管理责任。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责任人同为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进一步落实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定期听取和研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把安全发展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
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制定《渝北区应急管理履职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监督管理、应急救援、救灾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职责边界,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按照“三个必须”要求,压实负有安全监管责任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压实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和抢险救援职能职责。完善应急管理督查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区安委会、减灾委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定作用,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专项督查。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防止出现监管盲区和责任模糊地带。进一步理顺部门属事和功能区属地管理责任边界。推动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执法“清零”,持续提升执法检查强度、问题查找强度和执法处罚强度。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企业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制度。制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履职清单,尽职照单履责,失职照单追责。指导企业严格落实班组日排查、部门周排查、厂长月排查的“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入。
严格追责问责制度。严格生产安全事故“一案双查”和“三责同追”,对典型事故查处实施挂牌督办。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制度,加大对失职渎职和违法犯罪的惩治力度。落实党政领导干预行政执法、事故查处和灾害调查评估公开通报制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制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指导手册,规范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和要求。定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对调查报告提出的追责、问责、追刑和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推动落实闭环。
4.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监管执法机制。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严格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三部曲”闭环执法。推广使用应急管理“互联网+执法”系统,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信息化率,逐步实现掌上执法和网上办案。落实执法事项清单制度,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结合我区实际,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开展履职、执法效果第三方监督评估。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符合我区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津贴和值班补贴等特殊政策。严格目标考核,根据重庆市相关政策,将年度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延伸至村居。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机制。健全安全监管人员能力提升、考核培训、轮岗交流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和考评实施细则,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在网格员绩效考评中的权重,与评优评先、薪酬待遇挂钩。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容错纠错机制,规范容错免责程序,推动建立尽职免责、失职照单追责机制。
(二)突出强化预防治理,增强各类事故灾害防控能力
1. 加强源头治理。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定期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按年度编制发布全区城市安全“白皮书”,推动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相关部门风险管控责任。把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在工程建设和项目运行全过程实行风险管理。
严格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建立健全高危行业准入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证机制,对不符合相关安全条件的严禁准入。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洪旱、地质、森林火灾、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开展重点风险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推动企业创建并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四色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成果信息化应用。到2025年底,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所有规上企业全覆盖,并基本实现信息化监管。
2. 加强监测预警。强化风险和隐患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洪旱、森林等领域重点区域自然灾害监测网站点布局。加快推进各灾种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成统一的多灾种预警发布和信息管理平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升。
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精准度。按照“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思路,切实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大江大河短期水文预报准确率达到95%,中小河流预警覆盖率达85%,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45分钟。推动气象、地震、水利、自然资源、林业、公安、经信、住建、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涉灾部门制定相关灾害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风险分析研判机制,健全事故灾害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事故灾害信息预警发布机制,提升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
推进“大喇叭”预警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全区每个村至少1个“大喇叭”,完善“大喇叭”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确保“大喇叭”长期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应急预警作用,打通预警预报“最后一公里”。
3.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消防安全:实施消防“生命通道”打通工程。对全区高层建筑消防隐患进行全面整治,解决高层建筑消防用水问题。实施市政消火栓补建和消防管网改造,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鹤)完好率100%。针对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住宅楼长和公共建筑消防经理人清单。将老旧小区、古镇古寨消防安全治理列入实事工程,持续开展家庭生产加工作坊、彩钢板建筑、“三合一”场所、城乡结合部、物流仓储、农村地区等火灾隐患治理。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消防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社区及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到2025年,社区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建成率达100%。配置高、精、尖救援装备,优先解决扑救石油化工、高层建筑火灾所需泡沫消防车、大功率供水车、消防机器人等特殊设备。
危险化学品安全:严格实施危化企业安全准入,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37243)等标准规范,保证危化企业外部安全可靠。加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安全管理。以油库和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为重点,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贮存环节的安全监管。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企业和烟花爆竹经营(批发)企业视频监控信息全部接入指挥中心大厅。强化危化品违规生产、储存、成品油非法经营及非法违法小化工等重点环节、领域的“打非”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以连续长陡下坡、急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桥改造为重点,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十四五”时期,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落实生命防护工程安装。全面推行道路安全性评价,完善公路安全基础设施,改善公路安全通行条件。加快推进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加大危桥危隧整治和公路灾害治理工程。提高道路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水平。在全区推行涉客运输车辆安装主动防御系统,设置一键报警功能。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源头管控,加强旅游大巴、校车、“两客一危一货”等重点管控车辆和驾驶人的动态监管,实施车辆实时在线监控和客运站远程视频监控,更新升级监控设备设施。建立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平台,在交通行业实施统一的行业管理、监督管理,将安全生产动态、政策法规、标准化建设、基础管理、主体安全、行业监管、专项活动、隐患事故等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内容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中,切实提高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编制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十四五”规划,确保到2025年实现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累计下降20%目标。
水上交通安全:加强旅游客运安全管理,扎实开展水上旅游客运安全检查和水上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码头现场安全监管,进一步规范旅游船和客渡船经营行为。推进水上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实现GPS动态监管。
建设施工安全: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动态复查。以“两防”专项整治和“建安”系列集中执法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诚信体系,严查建设行业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全员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持续开展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率达到100%。全面推行建筑工地远程视频监控,升级完善监控平台,到2025年底,全区80%以上建筑施工工地实施远程视频监控。
工贸安全:对粉尘涉爆、铝加工、钢铁等三类重点企业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定期调度、“销号管理”。对使用具有燃、爆、毒等理化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大安全风险、重大安全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持续开展粉尘涉爆、冶金煤气、高温熔融、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的“四涉一有限”专项整治,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水平。坚持完善标准化评审和执法检查“二合一”,建立完善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分类分级推进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岗位达标,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对工贸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工艺设备、储存设施开展安全评估,整治无正规设计、安全设施不完善以及危化品超量、超范围储存等突出问题。
特种设备安全: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和安全责任体系,持续开展锅炉、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电梯、起重机械、叉车等特种设备隐患专项整治,实现重大隐患、重点设备动态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各类特种设备的检查检验,重点监控特种设备日常检查率达到100%,使用登记率达到100%,定检率达到100%。持续实施老旧电梯改造更新工程,全面推广电梯改造更新综合验收。升级完善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将全区商务楼宇、商场卖场、公共场所电梯全部纳入安全监控系统。
城市运行安全:持续开展城市桥梁隧道检测评估,定期对桥梁、人行天桥、隧道、车行下穿道进行全覆盖安全检测,实现桥隧设施定期检测应检必检。持续实施市政结构设施安全影响评估,全面完成老化病害市政管网整治,确保检测率、病害整治率达到100%。全面加强化粪池巡检监测。全面加强供水、电力、通讯等地下管辖、综合管廊设施和城市排水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人防工程设施运行安全监管,狠抓城市照明及户外广告设施安全隐患整治。围绕人员密集的重点区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安全管理。改造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基本消除易涝易堵隐患。全面排查燃气场站、加气站、管网等设施,严格落实燃气企业和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依法推动餐饮场所等安装燃气报警装置。
旅游安全:开展旅游安全专项治理,加强对玻璃廊桥、悬崖秋千、滑索等高空设施规划、建设、运行监管,持续开展安全性系统评估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旅游安全突出违法行为。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加强旅行安全提示。
功能区安全:严格进园入园项目准入,开展园区建设项目区域整体安全评价,完善园区安全保障设施。开展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有序推进园区一体化、封闭化管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建成园区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
4.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洪旱灾害防治。开展长江及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风险普查,绘制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加快防洪抗旱重大枢纽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防洪排涝治理。
地质地震灾害防治。推行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隐患排查、监测预警、避险撤离、工程治理、应急响应、应急处置、调查评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和防灾责任,将监测、处置和防治责任落实到镇街、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和企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四重网格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责任。全力持续推进地灾搬迁。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覆盖率达100%。配合市地震局建设烈度速报强震台(烈度台);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摸清地震灾害风险底数,建立基础数据库,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展地震风险预评估。开展老旧房屋抗震风险排查、鉴定和加固;科学施策、精准防控,全面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重大风险,消除地震安全隐患,有效提升我区地震灾害监测和防控能力。
森林火灾防治。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在龙兴建成重庆市航空应急中心,实施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消防水池建设工程。完成重点地区重大森林火险隐患详细调查,开展森林火灾风险评估与区划,查明重点区域防火救火能力,形成全区森林火灾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全区森林火灾防治区划图。构建完善的森林火险预警响应体系,建立林火监测系统,加强瞭望塔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气象灾害。开展大风、连阴雨、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其中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5%、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92%、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到40分钟、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提高到95%、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提高到97%,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三)加强救援能力建设,有序有效应对各类事故灾害
1. 构建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指挥机构。建立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区应急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事故灾害救援全过程管理。明确区应急总指挥部成员单位及其职责边界,明晰上下之间的责权界线,确保上下联动、权责一致、指挥顺畅,反应灵敏。推动镇街完成本级应急指挥部搭建,建设上下贯通的应急指挥部体系。依托仙桃数据谷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贯通全区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推进现场指挥部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制定现场指挥决策规范,提高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和指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技术指挥官队伍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厘清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职责边界,规范现场处置流程。
健全应急联动协作机制。分级、分类建立应急工作联席会议、应急联络会商等常态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提升预防和协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推进应急管理部门与铁路、海事、通信、电力等重点单位的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机制建设。加强军地应急协同联动,出台《渝北区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与区人武部以及驻辖区军事力量建立军地联动应急机制,明确具体联络人员和抢险救援响应程序,定期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发挥区位优势,深化跨区域应急协作机制,推动与邻近区县、四川省广安市等建立区域应急协作关系,实现资源互补,协作互助。
2. 打造本领过硬的救援队伍体系。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准军事化和“十有”建队标准,加强区综合应急救援队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决策部署,深化消防救援队伍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完善专业救援力量布局,在防汛、地灾、森林火灾、危化、水上、道路桥隧、医疗卫生、通信保障、水电气供应等重点领域承担突发事件专业应急救援处置和应急支撑保障。探索建立覆盖周边镇街的区域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军地沟通协调,建立组织指挥和联动机制,实现军地应急力量共建共训。组织开展民兵应急力量联考联评和事故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建立全区社会应急力量数据库。推动社会应急力量与综合应急救援队、专业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定期组织社会应急力量参加联合训练和演练。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组建渝北区应急救援技术官队伍,完善技术指挥官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强化实战能力建设。建设区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强化先进适用救援装备的配备,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常态化开展基于情景构建的应急演练,加强多灾种、多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性演练。搭建全区应急救援队伍交流展示平台,围绕在防汛、地灾、森林火灾、危化、道路交通等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全区应急救援队伍职业技能竞赛。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社会应急队伍以及镇街综合救援队伍共训共练机制,全面提升各类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3. 建设完备可靠的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完善应急救援救灾资源保障机制,将事故灾害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应急救援准备金和快速拨付通道。充分整合政策资源、部门资源、资金资源、社会资源等,依托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加快建立统一的应急资源信息平台,对应急资源实行集中管理,统筹调配,综合利用,确保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完善应急资源代储机制,依托区内超市、生产企业储存应急物资,提高协议存储比例。建立应急物资临时征用调拨制度,高效利用事故灾害点周边区域应急物资资源。探索利用预签合同、税收政策支持等多种经济手段,选择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国有、大型民营企业作为产能储备企业。
加强储备库建设和管理。加快区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救灾物资储备量可应急保障受灾群众5000人,自然灾害发生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目标。加强储备库信息化管理,建立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更新维护所管理的应急物资装备品种、数量、规格等数据,实现数据信息动态集中管理。加强应对大型自然灾害的防汛抗旱装备、森林灭火装备、地震地灾救援装备、水陆空一体化物资投送等装备配备建设,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救援装备在应急救援队伍试点配备和示范应用。
提高应急资源运输保障能力。发挥渝北区区位优势,促进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无人机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与驻地军队、区政府部门和辖区物流企业的有效衔接。依托辖区内物流企业,加强应急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多层级的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制定和完善应急资源发放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消除末端梗阻,确保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能够及时、安全送达。加强应急物资运输政策支持,落实重庆市应急物资运输车辆优先通行制度,实行“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政策。加强突发事件发生时交通管制与疏导,强化应急救援交通运输保障。
4. 重构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体系。推进应急预案制修订。根据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新变化、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新要求,在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能力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完成区级总体应急预案、各专项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督促指导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完成预案编制修订,建立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的应急预案体系。严格落实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报备制度。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预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
加强应急预案宣贯培训。各级各部门应将应急预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培训,让指挥员熟悉指挥流程和应对程序。将应急预案培训纳入各类队伍的日常训练,让救援队伍熟悉救援措施和装备使用。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进行广泛宣传。
增强应急演练效能。采取桌面推演和盲演的演练模式,通过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组织指挥水平、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各类力量之间的联动协同能力。“十四五”期间,每年组织开展1次区级综合演练。结合企业风险情况,现场随机设置灾害情景,切实检验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强化演练成果运用,以应急演练促进预案修订、能力建设和物质装备配备。
5. 加强灾后恢复救助。健全灾害救助机制。落实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健全受灾群众应急期救助、过渡期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冬春生活困难救助和旱灾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突发事件,加大受灾群众心理援助。
规范灾后恢复重建。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鉴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方案。统筹推进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工作,有效整合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工程等政策。加强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群众自然灾害救助政策知晓度。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强化恢复重建政策实施监督评估。
6. 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摸清全区应急避难场所底数,收集应急避难场所基础数据,建立区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和区域分布图。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维护。
(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平安渝北共建共治共享
1. 强化安全科技引领保障。持续推进应急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开展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二期工程建设,形成全区应急“智慧大脑”。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逐步将分散、异构的原有业务系统和新建业务系统整合到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并对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实现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将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预案及其他应急资源等进行信息化整合,完成“应急指挥一张图”,实现预警预报、临灾研判、资源管理、指挥调度的智能化、信息化。不断完善和提升平台功能,逐步实现与区级其他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应急通信网络和设备建设,提升应急通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确保极端情况下全区指挥通信通畅。
打造全区应急管理数据库。集成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地铁施工、桥梁、隧道涵洞、“两客一危”车辆、危险路段、建筑工地、燃气管道、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生产风险感知数据,接入气象、水旱、地灾、森林等自然灾害感知监测数据,深入推进社会视频和政务视频融合应用,到2025年,建成全区应急管理数据库,初步具备应急管理“多灾种综合预警、全链条综合监管”的大数据实时支撑能力。
2. 完善宣传科普教育体系。开展科普宣教。鼓励区内主流媒体开办应急管理节目、栏目,大力拓展和深化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渠道应用。依托矿山公园以及区域内高校、科技场馆等资源,打造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培养公众安全防范、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大力推进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培育30家安全文化示范企业。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周”“世界急救日”等为主要载体,共同推动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强化教育培训。加强基层网格员培训,提高隐患排查和协助处置能力,每2年完成一轮全区基层网格员应急管理业务培训。开展从业人员大培训,逐步实现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特种设备等企业员工全覆盖。加大对加工制造类小微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培训力度。严肃查处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确保100%持证上岗。
3. 完善多元市场参与机制。推动第三方技术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区域内专业技术机构管理,严肃查处违法挂靠、弄虚作假、垄断收费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优化区应急管理专家库,改善应急管理专家结构,完善领域分类,规范专家选聘流程,健全管理、使用、考核、培训机制。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加快推广巨灾保险试点应用,发挥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作用。加大安全生产责任险推进力度,全面统筹推进“保险+服务”机制,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保险服务机制,发挥事故预防和赔偿保障作用。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根据上级政策并结合渝北区实际,建立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不良信用记录制度。推动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建立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加强与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办法的衔接。重点监管存在安全生产、消防重大违法行为的严重失信主体,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完善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办法,规范举报程序,明确奖励标准,落实奖励资金。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持续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在应急管理部、市应急局统一指导下,力争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区县和社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成功创建2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四、重点项目
(一)安全生产基本面改善项目
1. 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建设项目。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落实生命防护工程安装,完善各类标识标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2. 化粪池智能监测设施安装项目。在辖区内化粪池内安装智能监测设施,对化粪池爆炸、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预防事故发生。
3. 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项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所有街镇配齐执法专用车辆和执法装备,有效改善履职条件。
(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项目
1.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
2. 森林火灾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配合建成重庆市航空应急中心(龙兴)。实施消防水箱(池)建设工程,建成消防水箱(池)300口。推进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监测预警系统67套。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治理。配置专群结合监测预警设备,推进地质灾害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项目。
4. 防汛抗旱工程。全面开展御临河等5条重点河段治理,实施治理项目10项,建设堤防护岸工程40. 62公里。完成碑口水库建设,实施玉兰沟、红星、贺家祠、红岩、六角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根据轻重缓急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
5. “大喇叭”预警工程。逐步实现全区每个村至少1个“大喇叭”,完善“大喇叭”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确保“大喇叭”长期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应急预警作用,打通预警预报“最后一公里”。
(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项目
1. 应急救援装备配备项目。为区内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物资与救援器材,强化液压破拆切割机、生命探测仪、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排涝泵、运兵车、远程供水系统等先进应急装备和技术的配备和应用。
2. 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建成区、镇街、社区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体系,实现救灾物资储备量可应急保障受灾群众5000人,自然灾害发生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目标。
3. 区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区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具备仓储、实训、指挥、救援等功能,打造集技能培训、考核、演练、竞赛为一体的区域性实训演练基地。
(四)智慧应急信息化项目
1.区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升级建设项目。在仙桃现有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开展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二期工程建设,形成全区应急“智慧大脑”,全面提升系统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2.区应急管理数据库建设项目。集成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建设施工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感知数据和地灾、森林等自然灾害感知监测数据,建成全区应急管理数据库。
(五)应急科普宣教项目
1.应急管理人员培训项目。面向各级监管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业务水平开展专业培训,突出强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安全技术、事故案例分析等相关内容学习,全面提升全区各级各类监管人员履职能力。
2. 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项目。依托矿山公园以及区内高校、科技场馆等资源,打造区综合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增强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本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各镇街、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及应急救援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并协同推进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工作。各镇街、各部门要在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方面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加强年度工作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强化规划实施协同推进机制,落实规划实施责任,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点工程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强经费保障
实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制度,纳入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每年财政预算,保证工作需要。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区财政对规划实施予以合理保障。各有关单位要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建设重点工程纳入本单位的基本建设与投资计划中,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机制,确保项目建设保障资金落到实处。重点项目建成后需由政府安排日常运行和维护资金的,按预算管理规定申请办理。探索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跟踪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区委、区政府对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安委会、区减灾委要通过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跟踪督查等方式,对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总结规划实施情况,督促各方落实责任、务实推进。在规划实施期内,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全面总结评估。各镇街、区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