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其他公文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字体:

渝北府发〔2022〕4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人民团体,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第一节重大意义 2

第二节发展回顾 3

第三节存在问题 6

第四节发展形势 7

第二章总体要求 8

第一节指导思想 8

第二节基本原则 9

第三节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重点任务 14

第一节优化乡村发展格局 14

第二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7

第三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25

第四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9

第五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2

第六节强化振兴人才支撑 34

第七节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35

第八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38

第九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39

第十节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乡村协同振兴 41

第四章 规划实施 44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4

第二节统筹规划落实 45

第三节强化资金保障 45

第四节做好环境评估 46

第五节科学评估考核 47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和“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加快将渝北区建成全市乡村振兴引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样板区,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特编制《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

本规划在把握渝北区乡村发展规律和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部署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是全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立足渝北区乡村振兴发展实际,虽面临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劳动力人口红利下降等挑战,但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叠加机遇千载难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加快形成,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构建,渝北在发挥“三个作用”中作用进一步凸显,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必将迎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崭新局面。

第一节 重大意义

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北大门,经济总量大、常住人口多、建成区面积广,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铜锣山、明月山、中梁山三山列屏,“四个大区”建设方兴未艾,“铁公水空轨”交通优势明显,是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重要阵地,两江新区开发的主战场,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重要承载地,也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和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农村面积125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86.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提档升级,增进农民福祉,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全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全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生态渝北”的关键举措。渝北区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嘉陵江下游东岸与长江上游北岸构成的三角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补齐生态短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之路,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渝北区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丰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挖掘农耕文明新内涵新价值,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渝北区村庄数量多、分布广,社会治理任务尤为繁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利于构建渝北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强化乡村组织保障,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第二节 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渝北区坚定贯彻中央、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全区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聚焦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高效推进农村“双十万工程”,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三环十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11.86万亩、“七化”示范基地7万亩;建成统大路、大白路、张白路、南北大道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引进柑橘、李、梨、灵芝、白芨等名优新品种260余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8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0个,评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个。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5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36名,评选首批乡村振兴人才25名。“十三五”期末,农业总产值达到38.90亿元(年均增加4.26%,在中心城区位于第2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97亿元;耕地保有量47.6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1.13万亩,总产量11万吨(在中心城区位于第2位);蔬菜总产量30.05万吨,生猪出栏6.26万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1%。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0.6亿元。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以“八改六化”为标准,突出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建农民聚居区48个,改造农村危旧房6.39万户;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2184公里、客运线路68条、农客招呼站300个,基本形成“十纵十横”骨架路网,累计建成村社便道1499公里,实现户户通;新建场镇污水管网70公里,改造农村户厕3.57万户,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站(点)179个,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齐、庭院整洁美观、沟渠塘坝清澈流畅”;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42%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聚焦脱贫对象和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十三五”期间,全区13673893名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范化、专业化管理,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累计完成8个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累计完成健康扶贫救助4.11万人次,扶贫对象基本医疗参保率100%,为9904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资助资金2343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72618.95万元;通过“一村一策”支持“9+5”重点帮扶,全面优化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140元,比2016年增长40.2%,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6年的2.221缩小到2020年的2.131

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以“三社”融合深化“三变”改革,围绕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创新成立村级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下设生产合作部、供销合作部和资金互助部,在村一级实现生产、流通、信用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全区53个村级合作社挂牌运营,入股土地7万亩、资金3890万元,1.7万户农民变为股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形成“九步工作法”“设置特殊股东”等改革经验,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案例。推行集体经济组织承建400万元以下小型涉农建设项目,“空壳村”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加速跑”。

乡村文化新气象陆续彰显。在全市率先建成有声图书馆2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7个、图书馆分馆26个、文化馆分馆25个、全民阅读点39个,完成16个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成155个社区文化室、181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区基本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对群众全部免费开放。数字化服务工程有序推进,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中心1个,11个镇166个村安装广播终端193套,基本建成区、镇、村三级综合性应急发布系统,实现镇街基层服务点和村居基层服务点全覆盖。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年均组织“文化进万家”“三下乡四进社区”“流动文化进村”等各类活动876场,受众30余万人次。

乡村基层治理水平逐步提升。基层组织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面推广实施村干部走访群众机制。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探索总结出“民情茶室”社会治理模式,在老百姓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一室、一桌、一茶”,让镇村干部重心下移,听民情问民需解民忧,形成了“大事共办、小事村办、民事民办、难事商办”的乡村治理生动局面。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全区100%的村(居)建立村(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载体;规范“四张清单”,明确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的自治事项23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27项,负面清单事项7类,出具证明事项7项,自治组织负担总体减轻40%以上。

第三节 存在问题

渝北是大重庆的典型“缩影”,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的“四个大区”发展定位仍有较大差距,高质量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仍是农业农村,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镇域经济还不够强。幅员面积占渝北区近70%的北部11个镇,地区生产总值还不到全区10%,绝大部分镇的收入主要靠转移支付;二是农旅融合产业链条彰显不突出。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不足,旅游对农业的带动能力有限,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层级较低,特色不明显,同质化问题突出,布局分散、规模小,串点成链、成片少;三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不彻底。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投放清运、垃圾分类工作、农村厕所改造、场镇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短板明显,屋内屋外脏乱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整体面貌还未得到质的转变;四是制约乡村富裕的因素依旧存在。集体经济发展短板明显,乡村振兴缺乏人才支撑,农村宅基地入市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农村闲置宅基地未能转化为农民的收益。

第四节 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冲击,全球供应链调整重构,国际产业分工深度演化,对我国乡村产业链构建带来较大影响。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也将站到新的历史起点。 从重庆市看,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叠加机遇千载难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加快形成,“一区两群”的发展机制加快建立,乡村振兴全面发力,必将迎来战略地位再提升、发展定位再拓展的崭新局面。

从渝北区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四个大区”发展定位的深入推进必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申报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必将给渝北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财税、土地指标、资金等诸多政策优势;渝北区是两江新区主战场,拥有江北国际机场、保税港区、悦来国际博览中心、前沿科技城、仙桃国际数据谷等开发平台,又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平台优势;渝北农村地区背靠主城1000万常住人口市场,与中心城区相比,既是大城市,也有大农村,完全能够成为中心城区的“后花园”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的“大基地”,拥有广阔的市场优势。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是渝北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间窗口和机遇窗口。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紧扣“四个大区”目标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建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区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引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扎实推进,久久为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城乡融合示范区形象充分彰显,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基本建成。

——产业兴旺。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构建“3+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3”,即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都市体验农业、临空高效农业,“6”,即发展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六大农产品,“1”,即创建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达38亿元,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7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万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万元/人∙年。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亿元。

——生态宜居。绿色发展初见成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推动农村C、D级危房动态清零,整治提升农村旧房1万户。

——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新时代文明乡村加快呈现。到2025年,村社文化设施标准化达到100%;累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20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10个,建设乡情陈列馆10个;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60%。每年开展梦想课堂活动200场、“家风润万家”活动100场。

——治理有效。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全区平安镇建成率达95%,平安村建成率达100%,村级预警工作站建成率达100%

——生活富裕。着眼城乡融合差距,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5万元以上,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85%9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天然气通村率达到90%。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保障性兜底全覆盖。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净收益2亿元以上。

表1 渝北区乡村振兴主要指标表

序号

主要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一、产业兴旺

1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

11

约束性

2

农业增加值

亿元

27.77

38

预期性

3

农业总产值

亿元

38.9

58

预期性

4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

2.5:1

3:1

预期性

5

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20.6

43

预期性

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65

预期性

7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0.1

60

预期性

8

高标准农田规模(累计)

万亩

20

32

约束性

9

粮食播种面积

万亩

31.13

31

预期性

10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年

——

7

预期性

二、生态宜居

11

森林覆盖率

%

42

55

预期性

1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1.9

99

预期性

13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5

65

预期性

14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

90 

预期性

15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

90 

约束性

16

整治提升农村旧房

——

10000

预期性

三、乡风文明

17

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

%

——

60

预期性

18

村社文化设施标准化率

%

50

100

预期性

19

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

7

20

预期性

四、治理有效

20

平安村/平安镇建成率

%

——

100/95

预期性

21

村级预警工作站建成率

%

——

100

预期性

五、生活富裕

22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114

3.25

预期性

23

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

85/95

预期性

24

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

%

56

100

预期性

25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96

预期性

2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96

96

预期性

27

天然气通村率达

%

——

90

预期性

28

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净收益

亿元

——

2

预期性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高品质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第三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优化乡村发展格局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活便捷的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城乡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巴渝山水田园画卷”。

一、重塑乡村振兴空间

结合渝北区城乡发展空间、产业功能区规划以及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按照“串珠成链”“集中连片”“产村融合”“产景融合”的思路,形成“一区支撑+四线示范+一园先行”(一区四线一园)的乡村振兴空间格局。

(一)一区。围绕打造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西部丘陵山区特色农业创新高地、成果转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合作交流基地。汇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培育和集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合理进行第一、二、三产业的空间集中布局,形成多元化的复合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特有的丘陵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丘陵山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园区。

(二)四线。“四线”即古洛环线、南北大道沿线、印放线、玉龙线。古洛环线依托统景4A级温泉风景区、万亩柑橘、万亩高山绿色蔬菜、樱花小镇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以果蔬采摘、农事体验、养生避暑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南北大道沿线以茨竹—兴隆为轴,依托华蓥山、茨竹放牛坪景区、兴隆巴渝乡愁博物馆、牛皇村礼朝屋基、兴隆杨梅基地、木耳田园新乡、白俄罗斯风情小镇等资源,打造以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为主题的农业示范带;印放线依托印盒李花、放牛坪万亩梨园、大湾金凤桃乡、温塘河、南天门森林公园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春可观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果、冬可赏雪的农业示范带;玉龙线依托铜锣山矿山公园、玉峰山森林公园等特色自然资源打造以山水风光、高山氧吧、生态旅游为主题的都市近郊现代农业示范带。

(三)一园。“一园”即川渝毗邻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以高竹新区建设为契机,依托华蓥山海拔800—1500米区域,重点围绕茨竹、大湾、兴隆、木耳、高滩、坛同等镇,结合桃、杨梅、葡萄、设施蔬菜等产业规模优势,整合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杨梅主题公园、金凤桃园、上古农耕博览园、天意谷、贵人槽、五华山等资源,全域打造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康养休闲、三产融合的川渝毗邻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

1渝北区乡村振兴空间格局示意图

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以渝北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科学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三区,合理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线三线。合理界定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加强生态红线管控,加强田园生态保护。

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升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加强乡村风貌引导,实施巴渝民居保护工程;有效利用撤并场镇资源,打造一批美丽乡村集聚区。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严格规范村居撤并。到2025年,全区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第二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挖塘。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坚决防止耕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整村整镇规划建设万亩级“宜机化+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并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菜篮子”区长负责制。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万亩以上,确保产量在11万吨。以张白路、秦家等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为核心,发展高价值、多品种的绿色蔬菜2万亩;建成6万平方米集温、光、水、肥等环境控制为一体的现代智能化设施蔬菜基地,种植串收番茄、水果黄瓜等高价值品种。扩建以双孢菇、秀珍菇为主的食用菌现代智能化设施蔬菜产业基地4.25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1.5万吨,配套建设年产5万吨有机肥、3条自动化生产线发酵场及厂房2万平方米。发展以雷竹为主的笋竹2万亩,新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示范基地2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0%。

专栏1 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②耕地基础生产能力提升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5万亩,推动项目区域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③农机装备水平提升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对200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工程建设,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0%;④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项目。计划投资0.53亿元,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片1万亩,增施商品(自制)有机肥5万亩,开展绿肥还田5万亩,实施秸秆综合利用5万亩。

菜篮子”工程。①商品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实施高标准蔬菜基地2万亩,包括基础设施、肥水一体化、种子种苗、肥料、新型农药、农业机械等,复种指数达到4-5;②现代智能化设施蔬菜展示园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4亿元,建成6万平方米集温、光、水、肥等环境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温室大棚,主要周年种植无限生长型的串收番茄、水果黄瓜等;③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计划投资1.78亿元,扩建以双孢菇、秀珍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4.25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1.5万吨。

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聚焦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落实全市“十百千”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发展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六大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在统景镇选点建设柑橘分选中心,在大盛镇建设千盏村冷库和青龙村果箱厂,在210沿线选点建设冷链仓储物流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高附加值的航空食品、高端休闲食品等加工产品。到2025年,全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72亿元;发展20万亩优质水果、10万亩绿色蔬菜、1万亩高端花卉、1万亩道地药材、2.8万亩生态渔业、岀栏200万只特色肉兔(存栏达到50万只)。累计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60个。

专栏2 农业全产业链工程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程。项目计划投资333.97亿元 ,规划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3.19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63亿元,全面建成核心区“一心四园”,引进、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30家以上,新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0个以上,促进创新要素向平台、企业、产品集聚,发挥创新整体效能。

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工程。①特色高效水果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计划投资20.2亿元,建设20万亩特色高效水果产业基地;②水果商品化分选项目建设。计划投资0.82亿元,在古洛环线和南北大道,新建每小时处理20吨,集重量、糖分、色泽智能处理一体的年处理量5万吨的分选线2条(4通道);③果蔬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8亿元,新建年加工20万吨柑橘的现代化柑橘加工厂,建设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1条;④有机肥厂。计划投资0.23亿元,新建发酵场及厂房2万平方米,包括空中发酵设备以及3条自动化生产线;⑤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工程。计划投资0.32亿元,改建8000亩标准化稻鱼种养示范基地,年产优质稻香生态鱼2000吨。⑥改(新)建现代标准化肉兔养殖场。计划投资1.25亿元,改建11个养殖大户和3个大型肉兔养殖场,建设现代标准化兔舍5万㎡,标准化兔笼20万个,配套化粪池,沼气池等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新建标准化肉兔场6万㎡,标准化兔笼22万个,配套化粪池,沼气池等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

种苗繁育中心项目建设。计划投资4.6亿元。建设以草莓、蔬菜、花卉和中药材为主的种苗繁育中心23万平方米,年提供优质种苗10亿株以上。

特色经济作物种源保护利用及种苗繁育基地。计划投资5.7亿元,项目占地500亩。开展柑橘、花椒等丘陵山区特色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研发、种苗繁育和示范种植等,推动种源库、种苗试验、种苗产业化建设。

花卉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计划投资3.3亿元,建成西南地区一流的特色花卉生产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新建花卉产业园1000亩、花卉交易市场1个(10万平方米)。

食品加工产业项目。①特色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孵化园,计划投资8.3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②天食畜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总占地40.1亩;③重庆农投大厨良选肉食品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总占地约53亩;④金航清真牛羊制品中心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总占地19.2亩;⑤旺峰肉业食品加工园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45亩;⑥健康食品加工园。计划投资24.5亿元,项目占地面积约512亩;乳业加工产业园,计划投资24.3亿元,占地面积约489亩。

农业园区企业总部基地项目。计划投资8.83亿元。占地面积71.6亩,建筑面积约10万㎡,内设办公楼及配套服务设施等。

三、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依托渝北区“三社”融合服务改革,打造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和小农户。研究制定支持在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扎根渝北的政策举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规上云上市。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镇、建成10个休闲农业示范村(点)、培育100个休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新发展农业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50家。培育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10家、区级龙头企业20家,新增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5家。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科研团队,开展种苗繁育、丰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水肥一体化等科技攻关。加强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等推广机构建设,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专家顾问团等制度。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专栏3农业科技支撑项目

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计划投资11.37亿元,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智能化系统、景观绿化、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中国农业大学项目。计划投资0.84亿元,开展丘陵山地农业科技研发,进行成果转化。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分中心。计划投资13.8亿元,聚焦西南地区产业需求,充分利用“合成生物中心”科技资源优势,整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市中药研究院、市畜牧科学院、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创新资源和要素,联合打造“一核六基地”开放性创新平台。

重庆中药资源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3亿元,开展优质中药资源挖掘和保护、中药材种植和新品种培育;药食用菌研究与推广;中药材产地加工与利用等4个重点方向研究。

重庆玉米科技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2亿元,组建科技团队,研究优质玉米资源挖掘和保护、玉米种植和新品种培育;玉米资源研究与推广;玉米产地加工与利用等4个重点方向,咨询解决玉米资源发展技术难题。

重庆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2亿元,组建科技团队,承担项目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利用人才技术优势资源开展草产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咨询解决草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重庆茶树种质资源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8亿元,建设茶起源与演进研究室、茶与健康研究室、新式茶饮展示厅、茶精深加工与功效评价研究室。

重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投资20亿元,占地约1000亩,规模11000名师生。

合成生物产业园。计划投资22.5亿元,项目占地约448亩。围绕生物医药、食品发酵、人工草本、新材料、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等合成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主建设内容包括研发、办公用房、生产加工区等。

五、持续发展精品乡村旅游

依托环城片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以两港大道、盛兴大道、两江大道、S101、S306、三环、G210等道路串联,整合铜锣山矿山公园、玉峰山森林公园、龙兴古镇、民国街、际华园、统景温泉、大盛云龟山、木耳新乡村、“兴隆有礼·农耕原乡”、大湾上古农耕等高品质资源,推动两岔湖、苟溪桥等湖库区域滨水文旅项目植入,建设包括矿山体验民宿、森林氧吧民宿、禅修康养民宿、田园游憩民宿等在内的民宿主题酒店集群,形成集主题游乐、古镇民俗、康养度假、原乡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一体的山水田园休闲区,把渝北打造成重庆主城休闲旅游首选地。以临空优势为依托,以巴蜀文化和城乡融合为主线,以乡村新鲜食材为主,延长农业产业链,主打火锅特色餐饮主题,进一步挖掘茨竹青椒鱼、洛碛水上漂、玉峰山花椒鸡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造就渝北区美食新亮点,全新塑造渝北“美食名片”。推进农商文旅体空间、业态和功能融合,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联合产业,走出一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相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之路。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精品民宿50家,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7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亿元。

专栏4农旅深度融合重点工程

规划期内,计划投资93.89亿元,重点实施14个乡村旅游项目。

统景国际智慧旅游度假区。打造集“温泉、峡猿、溶洞、山林、流水”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同时建设统景乡村田园综合体。国际智慧旅游度假区建设内容包括温泉疗养胜地、热洞养生谷、峡猿亲子乐园、儿童研学成长大本营、喀斯特运动度假村、喀斯特运动度假酒店、溶洞洞趣探险营、半山温泉民宿、田园乡村旅游等;乡村田园综合体则打造为乡村振兴、农旅示范项目,包含合理村、胜利村、龙安村、中坪村,建设内容涵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田园乡村景观节点、温泉康养商住房地产等。

华蓥山康养度假区。与广安市共建文旅融合示范区,利用华蓥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温差、森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华蓥山宝鼎,打造康养度假项目,建设重庆北部生态康养基地,打造山居生活样板和红色文化旅游经典目的地。同时,立足于武印峡已有的蓝莓香园等产业基础,以农旅文融合发展为方向,打造具有五大洲异域风情和水果种植特色的综合性项目,招商引入各国农业种植企业,树立“四季瓜果香、季季可采摘”的发展品牌。此外,联动升级发展放牛坪景区和十里荷花长廊。

铜锣山矿山公园。建设集观光、休闲、体验、养老、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在石船镇石壁村、关兴村、天坪村等地建设集观光、休闲、体验、养老、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总规模24km²,打造41个矿坑。

木耳新乡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涉及木耳镇新合、白房、新乡、石鞋、五通庙5个村54个社,总面积约1.5万亩。按照“农业为本、产业为基、组织引领、共同富裕”的原则,以“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城乡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探索乡村可持续振兴的有效途径”为目标,通过“两集中”、“三融合”路径,着力打造以田园为本底,现代农业、康养、休闲、研学、乡村创客等产业为支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综合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度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龙门国际健康温泉产业城。积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打造龙门国际健康温泉产业城,计划通过近、中、远期三个阶段,建设集健康医疗、温泉理疗、养生养老、绿色居住、绿色食品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旅游集群,打造“国际尖端诊疗健康枢纽、全球前沿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东北亚高端健康旅游目的地”。

兴隆有礼·农耕原乡”。涉及兴隆镇徐堡村、新寨村、牛皇村、天堡寨村、永兴村、保胜寺村等区域,沿南北大道沿线打造10公里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带。按照“农业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径、富民为本”发展思路,以“礼文化+农耕文明+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承农耕文明,开展农事体验,探索乡村治理,发展智慧农业、特色产业,扮靓“四美庭院”,保持乡村原貌,留住乡愁记忆,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新样板、乡村旅游新标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耕文化工程、道路水利工程、人居环境工程、特色产业工程。

古洛乡村旅游示范区。对“古洛·乡村休闲带”沿线中的云龟山、青龙村、张关水溶洞等资源进行整体打造,突出乡村观光与游憩休闲功能,进而以点连线成面建成“古洛乡村旅游示范带”,其中包括云龟山樱花民宿集群、张关水溶洞提档升级工程、青龙村田园滨水游憩观光园等子项目。

大湾温塘河“山野欢乐谷”。按照“山野欢乐、田趣畅怀”的发展主题,打造以乡村动态玩乐方式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大型农旅体融合发展项目。上古农耕博览园,围绕农耕体验、小河锣鼓非遗提升、田园婚纱摄影和乡奢民宿等子项目,打造上古时期断代农耕文化传承展示和研学基地。

多宝湖休闲旅游区。以多宝湖环湖步道和生态修复工程为建设起点,大力推动多宝湖休闲旅游区开发建设,将其打造为滨湖休闲、水域观光、环湖游憩的主题旅游区,并围绕滨湖区域建设亲水高端帐篷露营地。

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渝北)”。打造以“两园十二景一平台”为主要建设内容、以“临空之门迎世界、三山云雨孕巴渝”为主题的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渝北)。两园:建设以铜锣山矿山公园为载体的“铜锣山·气象文化主题公园”和以桃源公园为载体的“桃源·气象科技创新实践园”;十二景:打造“华蓥山·雪霁云海”“放牛坪·梨园霞光”“云龟山·旭日东升”“周家山·云桥遗梦”“古路·桃韵天池”“木耳·归园田居”“兴隆·巴渝乡愁”“龙兴·龙藏古镇”“铜锣山·矿山海子”“张关·洞天盛景”“统景·峡猿仙境”“玉峰山·松林滴翠”天气景观景区;一平台:建设渝北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系列国字号名片。

巴渝乡愁”农旅项目。涉及兴隆镇新寨村和徐堡村,用地面积约3000亩,打造体现巴渝文化和农业旅游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经果林后续管护、生产设施设备采购、建设特色乡村民俗酒店、打造特色餐饮等。

大湾金凤桃园项目。在大湾金凤村建设鲜果桃胶收集加工厂、果苗花卉种植繁育基地、蓝染、制酱、榨油等非遗农产品加工生产作坊、1-2个具有乡村岁月特色的乡村美食院落、1000平方米金凤桃乡农产品展销及游客集散服务场所、上古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等12个子项目。

矿山公园片区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结合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工程,配套发展以李为主的特色经果林4387亩(已建基地2020亩,新建基地2367亩)、特色蔬菜产业954亩(其中莲藕92亩,高标准蔬菜基地300亩),并对现有产业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打造集科普体验、休闲游乐、生态健康为一体的旅游区。

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以产权为纽带,引导农民盘活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和农村房屋使用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绿色高端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传承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大姐工坊、乡村车间,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等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到202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30%。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统筹规划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基础设施、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扎实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足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纵深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探索推行“路长制”,着力构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机制。大力实施农村自来水“村村通”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县乡道改造500公里,“四好农村路”500公里,到2025年,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集中供水率达到99%,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专栏5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农村路网提升工程。计划投资89.3亿元,升级改造国省道228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达到95%。升级改造县乡道500公里,打造精品旅游风景线4条。实施“四好农村路”500公里,畅通“毛细血管”,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计划投资3.21亿元,开展排花洞水厂改扩建工程、洛碛镇太洪岗村达泥坎村供水工程、茨竹镇中河场镇管网改造工程、木耳镇垭口水厂改扩建工程、大盛镇场镇管网改造工程、张关水厂改扩建工程、碑口水厂新建工程等34处工程项目。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集中供水率达到99%,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指导电力燃气企业在农村区域推广运用供能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农村供电供气安全性和可靠性。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建成鹿山等220KV、高嘴等110KV变电站,扩建石坪500KV变电站主变。全面改造农村10KV中压及低压设施,新建及改造农村电网线路964公里。

构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优化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围绕农业产业完善卫星遥感、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墒情、智能实景观测和移动智能终端观测相结合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提升乡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实现村级预警工作站全覆盖,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发展精细到镇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制定“一乡一策”的气象保障服务方案,开展主要粮油和特色农经作物优势气候区域详查和规划研究,培育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强化数字乡村建设。以渝北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为契机,紧扣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要求,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快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建设和应用落地,建好智慧农业物联网可视化示范基地、电商服务基地,提档升级大盛青龙村智慧化物联网基地,新建统景江口村、大湾金凤村、木耳新乡村智慧化物联网现代信息集成系统,建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5个。到2025年,全区全面建成互联网小镇,实现全区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网络全覆盖。力争建成5G基站约1500个,实现重点村人居聚集区5G网络全覆盖。

专栏6 “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智能园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在全区各涉农镇街建设物联网大数据系统、智能化作业管理技术与装备、智能运输装备和自动智能化高效分选装备等,提升建设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辐射带动区域科技服务能力提升。

长江禁捕智慧化监管系统建设项目。计划投资0.3亿元,在10个重点水域安装红外线高清监控设备,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智能化监测预警。

数字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投资0.6亿元,开展数字农业农村推广攻关,推动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等农业科技项目20个。

乡村5G网络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2022年实现重点镇的5G网络覆盖,2025年实现重点村的人居聚集区域5G网络覆盖。

社区治理智能化工程项目。计划投资0.9亿元,集约推进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平台建设,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项目。计划投资0.3亿元,完善面向粮食功能生产镇以及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和“三花六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成5个镇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培育1-2个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打造2个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

其他数字农业项目。计划投资0.3亿元,包括渝北区电商直播基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等建设项目。

二、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渝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工程。期间,完成大湾明德小学、大盛学校等6所学校游泳池项目建设,完成玉峰山初级中学、兴隆中心校等8所学校运动场项目建设。至2025年,农村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5%

提高乡村医疗保障水平。优化农村卫生室布局,全面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升工程、诊疗设备提档升级计划以及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加强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实现每个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保障机制,逐步完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助等工作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到2025年,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全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水平。持续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加快镇养老服务中心和村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探索农村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利用渝北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推动养老资源向渝北乡村地区汇集,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养老产业链和生态圈。到2025年,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达100%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推进农村公共消防设施、消防力量和消防安全管理组织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推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第四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积极稳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主体,通过合股联营,与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组建“三变”改革实体,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鼓励采取“一村一策”或“多村联合发展一业”等方式,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激励机制。加大培育基层供销示范社力度,引导基层供销示范社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村社共建”。按照“三社”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优化区级供销社、镇级供销社、村级合作社三级服务体系,建设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到2025年,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实现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全覆盖。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净收益2亿元以上。

二、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严格实行农村土地承包权静态管理,切实维护农户承包权益。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业农村,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用于发展康养产业。坚持镇级统筹,实施村庄内零星、分散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推进土地集约节约使用。鼓励各镇街在符合规划、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自主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盘活方式。允许农民在符合法律和规划的前提下,结合乡村旅游、民宿等乡村产业发展,以多种形式利用房屋资产。探索宅基地收储制度。全面清理核实并盘活农村“四荒”地、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等土地资源,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

三、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制度

完善湖库管理制度,确保高脚水水库、红岩水库、五一水库等湖库水质达标,其他湖库水质稳定达标。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遗迹等各类保护地保护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允许集体经济组织灵活利用现有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开展相关经营活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票制度,盘活林业资源。到2025年,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达到50家,盘活利用林地资源3500亩。

四、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引导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量化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融资方式。加大农村创业支持力度,引导风投资金参与农业项目。加快发展种植保险享有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补贴的涉农保险产品。到2025年,力争实现新增投放农村产权抵押融资5000万元。

五、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围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建立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鼓励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乡村振兴,实施“街道帮镇、城市社区帮村”行动,在农民就业、农产品销售等领域开展对口帮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循环,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机制,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第五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在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的基础上,延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创业等发展类政策。新政策出台前,原有政策一律不能退、力度不能减。

二、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建立一户一策的长效帮扶机制,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状况,并及时分级分层分类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防止新的失学辍学发生。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政策,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农村基本住房安全。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全面落实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缴费政策,统一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和标准。按市政府要求,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取消不可持续的过度保障措施。不属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的脱贫人口,逐步转为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强化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实施敬老院“三改”行动和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到2025年,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

五、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过渡期内规范使用衔接资金,聚焦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过渡期内按规定享受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政策。逐步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用好脱贫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

第六节 强化振兴人才支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创新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党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指导作用,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职能,构建多元培训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500名以上。

二、回引返乡人才

持续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回引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村挂职、创业。允许返乡入乡人员子女在就业创业地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解决好返乡入乡人员的居住和子女入学问题。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为返乡入乡人员及其家属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提供便捷服务。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每村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保持在5名以上。

三、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用好渝北区临空英才培育相关政策,加大乡村领军人才引进。以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市内高校为依托,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到农村建基地、工作室。选派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艺术家下乡指导服务。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以核定基础产量超产部分分成、定额取酬等方式,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定向招聘一批高校毕业生下乡,吸引一批技术骨干进农村。引导城市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经济文化能人等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到2025年,建成5个专家工作站(专家大院);通过招聘、引进、政策性安置等多种渠道,为镇街各类事业单位补充紧缺人才200名以上;累计安排科技特派员保持在200名以上;累计培训乡村建筑工匠600人以上;累计培养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240人以上。

第七节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体提升重点任务,点线面结合、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整治和“百村宜居”计划,纵深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渐次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有序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加快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着力打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渝北乡村更加让人向往。到2025年,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村C、D级危房动态清零,整治提升农村旧房1万户,建成生态宜居美丽村庄100个、绿色示范村3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5个。

专栏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计划投资14.4亿元,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加快提档升级中心场镇、撤并场镇,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百村宜居计划”和“成片整治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着力打造高品质乡村生活标杆区。

二、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加强华蓥山自然保护区、铜锣山矿山公园的水环境保护,对各类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性修复与治理,使山水、乡村、城市融为一体。加强良好水体保护,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水库生态保护带绿化和溪河生态防护带绿化。深入实施河长制,鼓励将河长体系延伸至村一级。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平方公里,综合治理中小河流3.4公里,重要河库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实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

农用地污染防治与修复。全面深化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示范区建设。优先保护类农用地,推行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减量化、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与轮作等措施,切实保护土壤环境质量。到2025年,全区化肥农药总量负增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中小型和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

推进全域国土绿化。深入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以御临河、后河等次级河流河岸带及观音洞、苟溪桥等水库库周为重点,开展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示范。突出长江、嘉陵江干流及御临河、后河、朝阳河、观音洞水库、苟溪桥水库、两岔水库等重要溪河湖库,以及龙王洞背斜低山、铜锣峡背斜低山、明月峡背斜低山生态建设。加快实施以“四旁一园一点”为重点的森林提质增效行动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全区湿地总面积不低于3619.76 公顷,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1532.04公顷。

三、加快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统筹农产品供给安全与减排的关系,以碳达峰为契机,打造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升级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动能。

推广绿色低碳农业模式。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地膜使用量,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增强农业固碳能力,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低碳固碳的农作物管理实践活动,鼓励有机和低投入农业等行动。积极研制和推广减少粮食损耗的收割、储存技术和设备;在食物制造、供应和运输系统,通过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促进产需精准匹配,通过大力发展产地冷链技术,减少食物供应和运输过程中的食物浪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大力推动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乡村建设规划,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新建改建建筑设施以及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研发和推广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模式。

第八节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好“理论麻辣烫”,办好文化进万家、惠民电影公益放映等活动,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二、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深化拓展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广泛开展“文明生活进农村”活动,抓实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孝敬父母、封建迷信等专项整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到2025年,全区区级及以上文明村、文明镇占比分别达到60%75%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对王家、玉峰山、石船等镇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强化阵地建设,配套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加强“三馆一站”建设,将文化馆、图书馆等分馆延伸到乡村。大力传承发展小河锣鼓、赵氏武术、华蓥高腔等国家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25年,累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20个、乡情陈列馆10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10个。村社文化设施标准化达到100%

第九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争创一批全国、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打造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为重点内容,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切实加强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选优配强镇党政正职,充实加强镇工作力量,强化基层基础保障,落实好各项激励措施。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提升行动,持续加强村“两委”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常态长效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派强用好驻镇驻村工作力量,深化农村青年党员源头培育,每村每2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大力推动人才下乡,加大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人才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落实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推动网格化管理服务,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务监督,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营造乡村振兴良好环境。

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开展法治培训,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开展重点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发生在惠农资金、征地拆迁、生态环保和农村“三资”管理等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严厉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三、提升基层政权工作水平

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整合相关职能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加强镇领导班子建设,有计划地选派区级部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镇任职。加大从优秀选调生、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拔镇领导班子成员力度。推动镇街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部门信息系统“一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一口径”汇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四、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其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推行“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推进基层治理到底到边、有序有效。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代表联系村民等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民情茶室”“情理堂”等乡村治理模式。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调解成功度,开展德法共建活动,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渝北实践。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

第十节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乡村协同振兴

紧抓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农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渝北与毗邻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助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一、协同打造山地生态农业典范

聚焦柑橘、歪嘴李、中药材、蔬菜、杂粮等特色农业,加快具有临空特色的山地高效农业发展。逐步推动生态林、经果林向邻水、华蓥毗邻地区农村进行梯度发展,推动两地农业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生态化发展,提升山区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共同实现两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围绕健康食品、临空食品、康养食疗等产品发展精品加工、深度加工产业,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直供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落户渝北与四川毗邻地区。深化农产品供销物流合作,开展农超合作、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和粮食产销合作,打通两地农产品双向流动“快速绿色通道”。融入川渝大铜锣山农旅发展带,打造重庆都市圈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

二、协同推动“农业+”多产融合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邻水、华蓥等毗邻地区联动,共同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内人口流动,带动乡村振兴发展。建设文创农产品农场(如方型西瓜开发与种植)、文创农艺工坊(如葫芦工艺品设计、创作和生产)、文创农品专营店(文创农产品、工艺品、饰品销售)、文创主题农庄(农事体验、农业文化欣赏、居住游乐、休闲养生)等。以特色农业景观、农业研学、休闲农家乐为核心,打造若干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特色景点。深入挖掘农业景观、农耕文化、村史记忆、乡土风情等资源,打造研学农业、乡愁记忆等新业态产品,创新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推广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精品乡村旅游,以川渝高竹新区内外重点交通干线为串联,整合川渝两地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集主题游乐、古镇民俗、康养度假、原乡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一体的山水田园休闲区,建设成为承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和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农旅资源富集区。

三、全力打造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业资源,顺应农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招引发达地区的农业企业集团,围绕食品科学、特色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创意农业等细分领域,重点布局农副产品集散基地。集聚腌制加工企业,开发泡椒、泡萝卜等产品;集聚脐橙深加工企业,开发鲜榨果汁、柑橘酒等产品;集聚畜禽制品加工企业,开发香肠及火腿肠等产品。依托邻水县、渝北区等周边丰富的农业产品资源,大力发展集农副产品科技、农副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物流等于一体的绿色农副产品综合性基地,满足重庆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农副产品的庞大需求。围绕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化农产品加工工厂。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加快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建设和应用落地,建设智慧农业物联网可视化示范基地和电商服务基地。引进培育农产品初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积极研发脐橙果汁、休闲食品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引导市场主体向优势产区、综合性加工园区集中。推动有机农产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打造“华蓥山”等一批特色品牌。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围绕健康食品、航空食品、康养食疗等产品发展精品加工、深度加工产业,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直供基地和精深加工园区落户川渝高竹新区。

四、强化毗邻地区乡村生态协同治理和保护

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发挥两地河长林长作用,深入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联合管理。聚焦重点污染源,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危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综合治理,落实好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协作处置机制。大力实施农村社区和村居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化治理农村沟渠、汪塘。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力度,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鼓励偏远地区就近建设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重点推进绿化体系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专栏8川渝毗邻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

示范园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在建设直供成渝绿色农产品示范带、巴蜀乡愁农业旅游产业带、联防联控互助体系、高新农业孵化基地、人才交流互通学习平台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构建互动、互补、互利、互惠的发展格局。

第四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健全区负总责、涉农镇街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每月至少研究一次农村相关工作。涉农镇街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每年底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进展情况。落实党政负责同志确定联系点要求,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开展涉农镇街、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并备案,定期向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报告乡村振兴工作落实情况。

第二节 统筹规划落实

健全规划配套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相关部门紧密围绕规划实施,结合实际制定专项规划或方案,各区级相关部门、镇、村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总体部署,严格按照既定发展目标和阶段性要求,落实好约束性指标。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在本规划指导下,各街镇要及时更新完善镇村规划体系、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升乡村规划的创意设计、功能统筹、产业融合能力,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验探路的思路,分类试验示范项目。研究制定渝北地方特色量化指标体系和操作办法,提炼一批好经验、好典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全区乡村振兴,确保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走在全市前列。

第三节强化资金保障

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继续落实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探索建立涉农资金大整合机制,以规划引领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全面梳理评估财政涉农资金,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建管机制,推广民办公助、村民自建等方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承担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管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以全区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50%以上。

第四节做好环境评估

规划涉及的农业产业、乡村建设等工程建设将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规划范围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能够满足规划的实施需要;规划重大项目的建设规模、规划布局、产业结构、环保基础设施均满足环境合理性。但规划实施对局部区域带来一定不利的环境影响,需加强乡村振兴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中的生态风险防控。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必须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国家及市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及市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及市级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重要水源地、重要水源水库及其保护区核心区域以及地质灾害高发区等禁止开发区,严禁开发建设;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在立项前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环节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科学评估考核

实施全方位考评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考核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坚持内部考核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探索引入社会监督和群众评议,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以全方位考评督促全方位落实。开展重点工作跟踪考核,对于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对重点领域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确保质量和效果。

      2    

部门解读:

关于《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