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关于《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政策解读

日期:2022-01-20

近期,渝北区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北大门,经济总量大、常住人口多、建成区面积广,农村面积1252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86.22%,长江、嘉陵江两江环绕,铜锣山、明月山、中梁山三山列屏,“四个大区”建设方兴未艾,“铁公水空轨”交通优势明显,是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和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和“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渝北区“四个大区”的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编制《重庆市渝北区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提档升级,增进农民福祉,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紧扣“四个大区”目标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

2. 规划目标。在把握渝北区乡村发展规律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到2025年,城乡融合示范区形象充分彰显,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基本建成。

(二)重点任务

1. 优化乡村发展格局。结合渝北区城乡发展空间、产业功能区规划以及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按照“串珠成链”“集中连片”“产村融合”“产景融合”的思路,规划提出“一区支撑+四线示范+一园先行”(一区四线一园)的乡村振兴空间格局。(“一区”即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四线”即古洛环线、南北大道沿线、印放线、玉龙线;“一园”即川渝毗邻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

2.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发展精品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重要抓手,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万亩以上,确保产量在11万吨。全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72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亿元。

3.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基础设施、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到2025年,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集中供水率达到99%,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全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达100%。

4.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到2025年,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实现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全覆盖。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净收益2亿元以上。

5.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6. 强化振兴人才支撑。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引返乡人才、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创新培训机制,持续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回引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村挂职、创业。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500名以上。为镇街各类事业单位补充紧缺人才200名以上。累计安排科技特派员保持在200名以上。培训乡村建筑工匠600人以上。培养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240人以上。

7.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提升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碳达峰为契机,打造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升级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新动能。到2025年,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农村C、D级危房动态清零,整治提升农村旧房1万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8.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新时代文明乡村加快呈现。到2025年,村社文化设施标准化达到100%。累计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20个、“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10个,建设乡情陈列馆10个。区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60%。每年开展梦想课堂活动200场、“家风润万家”活动100场。

9.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争创一批全国、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镇,打造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10.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乡村协同振兴。紧抓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农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渝北与毗邻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助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健全区负总责、涉农镇街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统筹规划落实,健全规划配套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强化资金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继续落实财政支农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做好环境评估,加强乡村振兴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中的生态风险防控,项目在立项前必须做好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落地必须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科学评估考核,实施全方位考评机制,开展重点工作跟踪考核,探索引入社会监督和群众评议,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以全方位考评督促全方位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义学路3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20002 ICP备案号:渝ICP备0800171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81号
渝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