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其他公文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渝北区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字体:

渝北府发〔2023〕14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渝北区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行动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渝北区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渝北区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提高我区质量总体水平,根据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渝委发〔2023〕11号),结合渝北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构建更加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更高水平的质量支撑体系、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聚力打造产业质量竞争力新高地、高质量产品聚集地、优质工程示范地、高品质服务引领地,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教育科技强区,全链条推动质量强区、标准强区、品牌强区、制造强区,为现代化新渝北建设提供质量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全区质量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渝北质量品牌影响力在全市乃至全国影响力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强区建设取得进一步提升,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产业质量竞争力走在全市前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2以上,“2335”先进制造业集群迈上新台阶,产业生态呈现新格局。

——产品质量水平大幅跃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3%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2%以上,制造业产品和消费品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6%以上,流通领域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以上。

——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取得显著进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重大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

——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服务业供给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更高,生活服务品质明显升级,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2分,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满意度81分,进入全市前列。

——教育质效持续提升。抓好全区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工作,力争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8%,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98.8%,高质量教育体系、育人体系、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高。

——质量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市级质量品牌总量和品牌价值实现“双倍增”,争创市长质量管理奖2个以上,新增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50项以上。数字赋能质量变革取得重大进展,质量创新动能明显增强。

——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更加健全,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综合监管体系有效运行。市场主体质量意识和全民质量素养显著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到2035年,全区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在全市排名领先,国内排名靠前,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强区基本建成。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引领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

1. 提升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质效。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制造改造升级,深入推进软硬产业融合发展。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以要素保障蓄势赋能支撑产业发展驱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集聚发挥产业对外辐射力,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平台协同、整零协同、软实协同,构建渝北产业新生态、发展新优势。(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聚焦“2335”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聚力打造主导产业集群,紧盯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新方向,引导传统燃油车产能向新能源汽车切换,推动两江、渝北、江北及辖区内的整车企业共同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联盟。紧抓手机品牌企业和笔电整机制造企业,力促企业布局高端产品,做优做强手机、笔电两大特色产品。着眼于发展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结合本地基础禀赋,紧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先进材料、智能装备、食品加工、智慧建筑等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促进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人才、关键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关键核心高价值专利布局,培育一批高价值发明专利密集型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与高价值发明专利产出的良性互动,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实现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推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的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动高水平数字化车间、智慧化工厂落地高效运行,加快传统生产模式向智能化生产转型。加快建筑产业推动自动化施工机械、建筑机器人、3D打印等应用,推进部件部品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用活用好技改扶持政策,大力推广智能化共性方案,降低自动化、数字化投入门槛,鼓励“新设备+新产线+新技术”组合式升级,着力推动“短平快”智能化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区经济信息委、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社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加强区域质量交流合作。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川渝高竹新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促协同,在协同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推动重点领域质量提档升级,着力提升规则制度标准“软联通”水平,“空铁水公”陆海新通道网络体系与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以国际国内航空物流为特色的综合服务能级显著提升,空中陆海新通道核心枢纽地位初步显现,国家物流枢纽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打造全市产品高端化发展示范

6. 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密切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协作,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强本土农业科技队伍培养建设,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全面开展临空都市农业科技提升。以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强化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进一步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使用,力争做到全覆盖。(区农业农村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提升。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党政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协助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依托农高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发挥农产品加工链接“一产、三产”的纽带作用,结合现有产业转型升级、迁建扩能,引导存量企业有序向农高区集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及监管,提升追溯能力。加强对药品和疫苗经营、使用环节管理,强化临床急需、罕见病治疗、需冷链运输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以“渝安药房”创建为引导,促进全区药品零售业服务质量稳定提升。积极引进发展生物药、肿瘤治疗药物、新型血液制品等医药产品,依托现有重点医药企业,推动关键原材料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及化学发光技术元器件、柱塞泵等零部件生产布局。(区食药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实施消费品质量升级。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推行高端品质认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打造一批本地知名品牌,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服饰、智能家居、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推动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鼓励食品行业开发更贴近新零售特征的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产品,培育保健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等特色细分产业。实施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拓展商品市场线上交易新形态。鼓励优质消费品进口,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紧紧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强化“惠民有感”工作导向,继续以“放心消费、省心维权”为主题持续深化放心消费创建示范活动,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动力、释放消费活力、改善消费环境。(区商务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实施工业品质量升级。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推动渝北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等产品及其基础零部件可靠性、耐久性、先进性提升。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加快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通用智能装备。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推广应用制度,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以品质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

10. 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集聚发挥产业对外辐射力,聚焦发展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重要抓手,发挥区域性物流园区与城乡配送等多元化业务,构建干支配有机衔接的现代物流业务体系。坚持“会展+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会展业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及提升城市综合品质的带动作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会展名区。大力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引进区域性金融总部、功能性中心、专业中介服务,大力培育互联网小贷、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机构,丰富金融业态,努力将渝北打造成西部金融中心的重要集聚区。推动专业服务业创新服务供给,助力渝北区产业转型和能级提升。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把握“大数据”“云计算”“智慧产业”等产业发展新机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创意设计、影视传媒等产业,培育数字阅读、数字影音、VR/AR游戏、全息展览等新型业态。(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临空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全国知名文旅新地标,打造国际临空文旅城,打造艺术乡建示范村,促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依托“三圈一廊”商贸布局,发展高端商业,塑造“国际范儿”和“渝北味儿”,建成实力与颜值兼具的商贸强区。推动商贸服务升级发展,围绕“品质”“个性”两大方向,促进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建设一批夜间消费载体,开展特色夜间消费体验活动,发展“夜间”经济。坚持“便民、利民、为民”,完善社区商务服务功能,优化结构布局,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打造全市工程建造品质标杆

12. 着力提升建设品质。强化“精致宜居” 的建设理念,对标一流,提升城市建设标准,提高设计水平,强化建设管理,整体提升建设品质,在推动精致城市建设上实现新作为。围绕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品质要求,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强化使用功能,注重艺术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严防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传统建材的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打造渝北建造升级版。重点培育装配式部品部件、智能家居产品、建筑再生产品生产制造产业,优化建造产业结构,促进各建设领域间、高端建造产业与传统建筑业间紧密融合,畅通要素供给渠道,激发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潜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在绿色建筑中推广成熟装配式技术应用,通过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推动实施绿色建造。加快智能建造发展,深化工程项目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持续实施数字化建造试点,推动智慧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塑造“十年路面百年桥”建造品牌形象,积极争创鲁班奖、李春奖、大禹奖。(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创新动能教育科技强区

15. 提升渝北区教育业质效。坚持“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方针,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向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行动。实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提质领跑、名师名家引育扩容、数字教育迭代升级、教育改革集成攻坚专项行动,持续提升渝北区教育质效。(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推动渝北区科技创新引领。发挥临空优势,快速集聚创新资源,全方位提升“产业园区、科创基地、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创新孵化”等五大创新平台。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综合措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企业成长链条,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更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成长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突出大数据智能化主方向,聚焦产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创新链条,强化创新策源、科技发源,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推进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和规模化量产,为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供“原动力”。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健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机制,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为契机,用好用活中央专项财政资金,大力推进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专利开放许可、专利产品备案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成果对接活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交易平台和服务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开展数字化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社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计划措施

(一)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

17. 提升渝北标准先进性。坚持标准引领,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围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消费品工业、智慧养老、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推动标准制修订。深入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和对标达标工作,梯度培育标准创新型企业。积极开展国家级、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宣贯力度,提升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标准化工作水平。(区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提升渝北测量精准性。全面提升依法管理的在用计量器具量传溯源覆盖率和精准度。围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需求,争取市级主管部门支持,协同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技术帮扶,积极推广计量测试技术、装备和研制方法,推动计量测量体系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高效,支撑能力更加可靠。(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提升渝北检测权威性。协同配合两江新区加强对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的规范管理,加快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建设。提升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安全、贸易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检验检测保障能力。加强高端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检验检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鼓励推动渝北区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试验检测设备等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教委、区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提升渝北认证公正性。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合理运用各项扶持奖励政策,推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端认证,推广服务认识,推动认证结果采信。充分利用认证行政监管系统,对认证机构及获证组织在认证事中、事后开展监督检查,提升监管的效能和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教委、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提升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高效性。实施质量基础设施拓展伙伴计划,整合质量技术基础要素资源,充分发挥融合支撑效应,为企业在计量、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认可、知识产权、质量管理、品牌培育服务等方面提供“一站式”质量技术支持,争取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优势服务,推行“一站式”服务。建好用好重庆商标品牌(渝北)指导站(渝北区知识产权工作站)、川渝高竹新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等“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成果孵化机构,争取国家级、省(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渝北,协同推进科技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批量生产等环节开展协同创新。(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不断完善现代化质量治理体系

22. 健全质量政策制度。探索建立质量激励机制。健全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积极争创质量督查激励项目。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推进质量融资增信体系建立,加大对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建立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制度。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优质优先的采购制度,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支持政策。完善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将质量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探索设立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工业、科技、农业等资金更多投向质量领域。(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委、区金融办、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区科技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培育一批质量领军人才。加强质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培训,推进“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培养一批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全民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将质量内容纳入义务教育,加快渝北区高等院校质量学科建设,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定向、定需培养质量专业人才。(区经济信息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大数据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不断提升质量监管效能

24. 加快质量数字化建设。深化产业、生活、城市等领域数字化运用,推进全流程质量监管、全要素质量基础、全领域质量服务、全方位质量提升。依托市级多跨融合的“大质量”数据库,描绘全区市场主体质量画像,推进“山城有信”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助力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质量服务体系。支持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拓展“5G+”应用,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积极引进建筑大数据、建筑智能化系统服务平台及软件开发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城市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优化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实施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质量领域综合监管。建立政企联动的质量追溯体系,通过线上网络科技监控,线下实时追踪,实现追溯产品质量。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服务“三新”经济发展,对相关领域市场主体实行“观察期”管理,在不触碰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优先采取教育提醒、劝导示范、警示告诫、行政提示、行政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探索实行“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机制”。(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打造渝北质量品牌高地

26. 塑造渝北质量品牌。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品牌发展机制,加强分类指导、梯次培育,支持企业创建质量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做大“渝北制造”品牌,打造“渝北工程”品牌,擦亮“渝北服务”金名片。实施高端品牌引领工程,争创中国质量奖、市长质量管理奖,打造质量强镇、质量强园、质量强企。重点支持“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等特色品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文化创意和营销推广,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通过培育、展示、交流、推介等活动,完善渝北商贸领域流通生态体系,推出“御临丰物”、“华蓥丰物”等综合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加快“茨竹梨”地理标志培育,扩大“花果渝北”、“兴隆有礼”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打造扶持渝北精品、展示渝北品牌、传播渝北文化的宣传推介平台。支持老字号企业传承传统技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创新。(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加强质量品牌推广。积极参加“中国品牌日”重庆特色活动,依托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加强融合传播、营销传播、国际传播,大力推广渝北品牌,讲好渝北质量品牌故事,传播渝北品牌文化。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支持企业导入先进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和维权,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委、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28. 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健全质量统计、质量激励、政府质量奖励、质量融资增信等质量政策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政务服务联动审批、一网通办,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开展全民质量行动,广泛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支持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大力弘扬质量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宣传最佳质量实践案例。(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 构建多元治理新局面。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社会治理考核评价机制,增加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监管机制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0. 加强质量信用建设。加大质量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推进建设质量信用信息库。推进质量信用分级分类制度,提升企业质量诚信意识。落实企业质量信用主体责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推动质量信用结果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领域的应用,建立企业信用失信惩戒机制。(区市场监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保障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建立质量强区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加强质量强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各镇街、区级有关部门要将质量强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办督查室、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建立闭环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强区建设,推动质量强园、质量强企纵深发展,持续强化质量强市建设示范区。(区市场监管局、区经济信息委、区教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商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常态服务机制。把强化服务意识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境界,服务好市民、市场主体和驻区单位,让主动服务、靠前服务、跟进服务成为渝北最优的环境、最好的口碑、最亮的名片。(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办督查室、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工作成效纳入镇街、区级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健全质量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对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成效突出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对在质量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办督查室、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政策扶持。有关职能部门、各园区主动对接国家部委、市级对口部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和指导企业用好各级优惠政策。坚持区级产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强度,加大对鼓励类项目和重点支持方向的扶持力度。加强与各重点银行分支机构的协调联络,进一步争取在创新融资产品、贷款额度、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的倾斜,继续推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转型升级贷、应急周转贷、科创贷、上市贷、商业价值信用贷等专项融资产品。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融入数字重庆建设,依托“渝快办”“渝快政”,全面推行线上“一网通办”、线下 “一窗综办”、川渝“跨省通办”。全力落实保链稳供、减税降费要求,深入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配套区级产业帮扶政策,确保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区发展改革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政务办、区经济信息委、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部门解读:

关于《渝北区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政策解读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渝北区推动质量强区建设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