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877L/2022-00029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府办〔2022〕23号
-
- [ 主题分类 ]
- 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政府办公室
-
- [ 生成日期 ]
- 2022-04-11
- [ 发布日期 ]
- 2022-04-14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渝北府办〔2022〕23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年12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三)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
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二)统筹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三)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四)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五、全方位促进健康,深入实施健康行动…………………
(一)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二)加强传染病防控………………………………………
(三)强化慢病管理和伤害预防干预………………………
(四)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六)强化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
六、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
(三)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服务新动能………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二)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三)提升卫生健康治理水平………………………………
八、落实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二)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三)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四)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九、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鼓励发展社会办医……………………………………
(二)拓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十、强化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筑牢发展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快推进数字健康建设………………………………
十一、促进区域协同,推进健康一体化发展………………
十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落实配套政策…………………………………………
(三)营造良好氛围…………………………………………
(四)加强监测评估…………………………………………
附表:渝北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表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本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护航作用进一步彰显,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末,全区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77.94岁提升到78.52岁,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十三五”期间控制在11.48/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5.03‰下降到2.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5年6.22‰下降到3.52‰,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位居主城都市区前列。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药占比从38.61%下降到24.24%。建成了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的2个区域医共体,以区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妇幼健康联合体,开展“专家赶场”,区级专家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带教、坐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制度取得新进展,发挥医保的调节作用,构建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
3.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区人民医院全面建成投用,并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医院”示范医院,区中医院三甲外迁建设项目装修工程基本完成;新建宝圣湖、仙桃、空港乐园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景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市级“美丽医院”示范基层医疗单位;新建区精神卫生中心、茨竹和古路精神病区,新增住院床位650张;新建悦来老年康养中心,新增医养床位300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14人、注册护士数达4.2人、医护比达1:1.34、床位数达6.19张。创建市级区域医学重点学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市级医疗特色专科5个。
4.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显著增强。引进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7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12人;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42人。公开招聘61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5人,本科317人。
5.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至31项,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74元。创建国家卫生镇1个、市级卫生村15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28%。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
6.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各类中医机构193家,中医医师注册853人,中西医结合医师注册196人,所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6.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2020年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刘朝菊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功申报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赵碛生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功申报市级传承工作室。区中医院肛肠科成功创建市级特色专科,针灸科和肺病科成功创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和针灸科、龙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伤科成功创建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专科。
7.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时间成立全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在全市率先对湖北等重点地区人员实施核酸筛查、利用大数据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密切接触者100%集中隔离、为湖北滞留旅客提供定点酒店等做法。机场联动组全力守好全市“空中门户”,严密筛查、闭环管理入境人员9396人,无一例风险外溢。隔离酒店累计入住2.1万人,阳性患者累计筛查61例,高效处置人员、物品核酸阳性事件5起,未发生一起扩散。派出20名精干力量支援武汉方舱医院,组织650人复工复学卫生指导员队伍,推动全区有序复工复产复学。新(改)建PCR实验室4个,发热门诊(诊室)15个,增配负压救护车3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政府投入2.3亿元。区疾控中心、机场疫情防控联动组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中心获评“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获评“重庆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1人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10个单位、23名个人分别获评全市抗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8.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与国家计划生育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家庭人口信息系统定期监测。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共配备村级计生干部(综合服务专干)359人。“十三五”期间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备案3家,建成公共场所标准化母婴室设施52处,累计出生5.66万人,计划生育奖扶和特扶人员发放扶助金22072万元。成功创建“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9.稳步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建成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形成辐射全区的集远程会诊、高清视频交互、数字资源共享等功能的“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市级四级互联网医院和智慧医院,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区卫生健康事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1.新时代重大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2.渝北区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区”的“四个大区、一个标杆”的发展定位,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优质高效、均衡发展、协作互补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区域间卫生资源协调配置,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3.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新要求。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对提高公共卫生早期监测预警,病原学检测、形势研判分析,卫生应急队伍快速响应,物资储备和培训演练,临床人员疫情防治、处置培训等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4.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变化给卫生健康服务带来新挑战。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13.3%,远超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7%上限标准。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达29.4%,慢性病患病率达32.8%,分别较2013年上升7.3个百分点和11.8个百分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新挑战。
5.新科技、新业态的飞速发展带来新动力。脑科学、干细胞、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等医学科技研发提速。5G、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医疗行业发展,临床诊疗更精准,开展科研更高效,政府对行业的监管更便捷。“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方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增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立足建设“重庆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区”这一定位,围绕“医疗网络全覆盖、服务能力大提升、对外形象新改观”三个目标,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为渝北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标杆城区提供坚强的卫生健康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统筹发展。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卫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全面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健康优先,共享发展。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方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坚持优质均衡,内涵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防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缩小城乡、人群之间配置、服务水平和健康结果差异,促进健康公平。
坚持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加快系统集成改革,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全力打造重庆市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区。推动2家区级医院完成“三甲”医院创建,全区“三甲”医院达到4家,互联网医院达到3-5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建设,补齐镇(街)、村(社区)医疗资源短板,实现镇街医疗机构“全面覆盖、全面达标”目标,建成1-3个区域农村医疗中心,创建一批甲级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星级村卫生室。加强招商引资,争取引入一批市级重点医疗项目和优质医疗集团项目落户渝北。推动“三名一站”建设。到2025年,全区优质医疗资源大幅增加,有效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展望2035年,全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面实现现代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专栏1渝北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主要指标
类别 |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0年 渝北区实际值 |
2025年 渝北区目标值 |
2025年重庆市目标值 |
指标性质 | |
健康水平 |
1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52 |
79.3 |
79.3 |
预期性 | |
2 |
健康预期寿命(岁) |
- |
同比例提高 |
同比例提高 |
预期性 | ||
3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0 |
≤9.9 |
≤10 |
预期性 | ||
4 |
婴儿死亡率(‰) |
2.53 |
≤3.3 |
≤3.5 |
预期性 | ||
5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3.52 |
≤4.9 |
≤5.0 |
预期性 | ||
6 |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1.86 |
≤11.5 |
≤13.5 |
预期性 | ||
7 |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4.1 |
≥94.4 |
≥93.5 |
预期性 | ||
健康生活 |
8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3.28 |
≥30 |
≥30 |
预期性 | |
9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5.28 |
≥48 |
≥48 |
预期性 | ||
10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2.04 |
≤22 |
≤22 |
预期性 | ||
健康服务 |
11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3.14 |
3.8 |
3.6 |
约束性 | |
12 |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
0.08 |
0.7 |
0.7 |
预期性 | ||
13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1.5 |
4.5 |
4.5 |
预期性 | ||
14 |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51.47 |
≤49.0 |
≤49.0 |
约束性 | ||
15 |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100 |
100 |
≥60 |
预期性 | ||
16 |
万元收入能耗支出(元) |
108 |
94 |
95 |
预期性 | ||
17 |
三级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元) |
- |
7000 |
7000 |
预期性 | ||
18 |
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 |
门诊 |
- |
≥60 |
≥60 |
预期性 | |
住院 |
- |
≥60 |
≥60 |
预期性 | |||
健康环境 |
19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1.5 |
≥92.3 |
≥88 |
约束性 | |
20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100 |
国家下达 |
约束性 | ||
健康保障 |
21 |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7.82 |
≤27 |
≤27 |
约束性 | |
22 |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
城镇职工医保 |
83.2 |
≥85 |
≥85 |
预期性 | |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
城乡居民医保 |
65 |
70 |
70 |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一)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1.完善体系构成。构建以区疾控中心为骨干,区级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警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基层社区网络化疫情防控体系,筑牢基层防控网。
2.加强机构建设。提升区疾控中心能力,完成区疾控中心外迁建设,争创三级疾控中心,新建毒理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抗药性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完成区人民医院三甲项目医疗综合楼4号楼项目,加强感染科建设,启动区中医院感染综合楼及科研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他医疗机构加强公共卫生科室建设。
3.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以“医通、人通、财通”为主线,构建医防融合新格局。全区建设“一个共同体”,实行医疗和公共卫生“一元化”领导,推进医防协同发展。建立两个构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建立“两部一馆一专区”(妇幼健康部、全科医学部,中医馆,专科服务区)架构,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分别连接指导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学部、中医馆、妇幼健康部,推动上下“三条线”的“医通、人通、财通和防通”建设,同时以能力较强的镇卫生院为重点,推进1-3个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在区级医疗机构建立“两员一中心”架构,派驻公共卫生专员和联络员,组建医防融合管理中心。通过两层架构搭建和纵联横合,推进医防管理、队伍、服务、绩效和信息“五个融合”。
(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4.健全疫情监测预警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监测点布局。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云平台,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数据管理和应用,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在病毒溯源、疫情监测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5.完善平急结合应急机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设施、机构、人员和技术转换征用机制,制定有序转换、规范扩容、安全恢复流程指南,做好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腾空和转换机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确定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加强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建设,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
6.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定期演练机制。依托区疾控中心建立区级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即时应急联动。建设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训练中心。建立统一应急物资管理和紧急调运制度,建设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入库、库存、出库、报损、退换货、产品效期等数据实时滚动更新。
7.强化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优化公共卫生机构人才结构,增加重大疾病防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加强乡村医生公共卫生应急脱产培训演练。建成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等3个专业的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区疾控中心,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各至少建成1支背囊化快速反应小分队。
专栏2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
1.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 2.区人民医院三甲项目医疗综合楼4号楼项目。 3.区中医院感染综合楼及科研教学楼建设项目。 |
(三)提升重大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
8.构筑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以区级医院为主体,市级医疗机构为支撑,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重大疫情应急救治网络,进一步健全分级、分层、分流救治的传染病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学科建设,强化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中西医联合救治。建立固定标识应急床位—快速扩展应急床位—快速腾空床位的应急床位使用机制。
9.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强定点医院救治能力建设,新增负压救护车10台、负压病房3间。推进二级及以上医院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门诊及病区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独特优势和作用。
10.加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建立疫情流调三级队伍,成立“公安、公卫、工信”协同的全区流调溯源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由7名经验丰富的流调人员和1名公安干警组成;第二级队伍设6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1名经验丰富的队长带领3名公卫医师和1名公安干警组成;第三级队伍设4个小分队,由区疾控中心公卫医师、全区医疗机构培训合格的医师和公安干警组成。储备全员核酸采样人员3800人、检测人员300人,其人员来源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建设满足日均11.6万管核酸检测能力,引进华蓥康第三方核酸检测实验室1个(日均核酸检测可达9.6万管),配置PCR仪40台,增设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和江北机场3个方舱实验室,新建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船中心卫生院、龙兴中心卫生院、龙湖医院和北斗医院5个PCR实验室,配置快检设备8套。
专栏3重大疫情防控项目
1.建立流调溯源三级队伍:配备流调人员117人。 2.储备全员核酸检测人员:核酸采样人员3800人,核酸检测人员300人。 3.建设日均11.6万管核酸检测能力:引进华蓥康第三方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3个方舱实验室和5个PCR实验室,配置8套快检设备。 |
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11.完善现代医疗体系。加强区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区中医院三甲医院建设项目、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区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和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迁建项目,支持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鼓励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专科医院、区二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支持龙兴、统景和石船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二级基层医院。引进重庆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创新中心、重庆市第十人民医院(西南大学附属心理医院)、树兰医院等市级医院和优质民营医院。增加全区优质医疗资源,建立更完善的现代医疗体系。
12.加强短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成回兴和双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单位全覆盖。推进龙塔和悦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设置。加快实施兴隆中心卫生院迁建项目,优化医疗布局。加强区妇幼保健院以安全和质量为核心的儿科和产科能力建设,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加强会诊抢救中心建设,增加新生儿救护专用车辆,进一步降低婴儿死亡率。
1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三名一院”建设,助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建设渝北区名院,区人民医院打造樊代明院士工作站,建立博士后教学医院,完成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创建,建设重庆市消化系统疾病整合医学中心,打造国家领先的消化学科。培养一批在全市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医生。
专栏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区级医院建设项目:区中医院三甲医院建设项目;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区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2.引进市级和社会医院建设项目:重庆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创新中心、重庆市第十人民医院(西南大学附属心理医院)、树兰医院。 3.基层医疗建设项目:兴隆中心卫生院迁建;双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装修工程(新);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悦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龙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详见附表:渝北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表。
(二)统筹推进“美丽医院”建设
14.聚焦“环境美”,提档升级就医环境。区二院扩建工程聚焦绿色低碳,开展医院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动现有建筑围护结构、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第四人民医院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持续抓好医疗污水和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置,加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推进节水型单位和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生态文明示范单位等创建。持续改善便捷停车、文明就餐、方便如厕、绿色办公、低碳出行。
15.聚焦“服务美”,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区人民医院全力打造常见病、多发病区域诊疗中心,急危重症区域诊疗中心,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加快推进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专业类别的中心建设,提升诊疗能力和救治水平。推进区中医院创建示范“智慧医院”,提升医院智慧化服务应用水平。
16.聚焦“人文美”,稳步提升人文环境。“精诚为医,仁爱为民”倡导医者人文精神,培育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仁心。坚持以患者和医务人员为中心,建设“平安医院”,注重人文关怀,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优化改善便民服务设施,增添“一老一小”和残疾人关怀设施,提升就医满意度。优化医护人员工作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积极性。注重医院文化建设,增强认同感。
(三)建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7.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强化以区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双凤桥(新)和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建设一批星级村卫生室,确保每个镇(街道)设置1个标准化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18.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急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高危孕产妇筛查、内科、儿科、口腔科、五官科和中医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特色科室达到30%。推进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或国医堂全覆盖,建设双龙湖和宝圣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个精品中医馆,中医诊疗量占比达30%以上。
(四)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19.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医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规范诊疗行为,实施临床路径,推进预约诊疗,推行日间手术。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
20.优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增加护士配备。以病人为中心,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推动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远程等方式,将优质护理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1.加强药学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制度,建立临床药师工作制度,试点建立总药师制度。加强药房、静脉配置中心标准化建设,开设药学或医药联合门诊。加大临床药师培养力度,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达到0.7人,探索开展中医临床药师和社区临床药师培养工作。开展处方医嘱审核,推行临床药师驻科服务,规范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降低到38%以下。探索在医共体内统一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做到“六统一”,上下医疗机构用药衔接。
五、全方位促进健康,深入实施健康行动
(一)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22.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加强健康科普宣传品牌建设,举办健康科普讲解和传播技能大赛,形成规模效应和传播影响力。建成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每年完成3.5万人以上的救护培训。推进健康促进区和健康促进医院建设。
23.引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养成“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推动落实《重庆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推进医院、学校、机关全面禁烟。开展限酒行动,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落实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推进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确保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4%以上。
(二)加强传染病防控
24.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8%以上。加强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防控,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艾滋病防治,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强化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筛查和治疗,实现患者全程随访管理。加强应对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完善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综合治理。
25.强化疫苗接种。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符合接种条件人群“应接尽接”,筑牢群体免疫屏障。落实国家免疫规划,以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
(三)强化慢病管理和伤害预防干预
26.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健全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与人体健康危害监测体系。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实施早诊早治,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将重点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疾病早诊早治技术纳入诊疗常规,提升防治能力,到2025年,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11.5%。
27.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加强交通隐患治理,减少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加强儿童和老年人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溺水和老年人意外跌倒。
专栏5健康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1.健康促进与教育。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加强医疗机构健康促进与教育。 2.全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烟草危害行动,推广“三减三健”等专项行动。 3.重大疾病监测工作。如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监测。 4.慢性病综合防控。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癌症早诊早治,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 |
(四)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
28.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促进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化发展,全面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每10万人口拥有6名精神科医师,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40%。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5%以上。
29.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建设。加强区精神卫生中心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茨竹和古路两个精神病区服务能力,改善病区环境。探索建立重性精神障碍患者集中康养管理社区。提升和推进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配合现代社会治理,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强制医疗管理机制。加快川渝两地精神卫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达到同质同化服务标准。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30.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爱国卫生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高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卫生镇创建,力争创建2-3个国家卫生镇。广泛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持续加强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强化以环境治理为主、以专业防治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31.创新社会动员机制。依托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等有效经验,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六)强化职业卫生与健康保护
32.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建立健全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估制度,扩大主动监测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建立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帮扶机制,支持企业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加大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体制建设。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健康企业。
33.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技术支撑能力。加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病危害监测及控制、加大职业病救治能力建设。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医疗单位辐射防护监测。加强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能力和职业健康检查的技术支撑能力。到2025年,至少有1个公立医院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能力。
六、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34.建成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服务体系。完成区中医院外迁建设,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信息化支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发展中医门诊部和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特色儿科、中医连锁化经营。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转化,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发展。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内涵
35.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建设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康复治疗中心。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区中医院打造1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培育3-5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开设睡眠中心等中医特色门诊。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推进中医综合治疗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护理康复、养老服务等领域中的作用。强化中药药事规范化管理,发展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三)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36.按照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完善中医药“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市级中医药传承工作室,探索建立不同类型中医药人才评价、评估标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重大、难治性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中的作用,完成区中医院规范化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加强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传播,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举办传统养生咨询、义诊,组织中医药专家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基层,普及中医药知识,到2025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高到25%以上。
专栏6中医发展项目
1. 区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2. 区中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 3. 区中医院规范化发热门诊建设。 4. 创建1个全国重点专科,创建3-5个市级重点(特色)中医专科。 5. 建设中医特色的康复治疗中心、睡眠中心、老年病治疗中心和“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 |
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服务新动能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37.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修订完善医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备案率达到10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立医院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着力提升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三级公立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由业务骨干担任比例达到90%以上。落实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
(二)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38.全面推开医共体“三通”建设。加强区域医共体“三通”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价,持续破解“医通、人通、财通”体制机制障碍。落实医共体内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推进“区管镇用、镇聘村用”试点。推动医防工作在管理、队伍、服务、信息、绩效等五方面实现融合,构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
39.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要求,落实分配自主权。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积极争取开展人员总量备案管理,积极推进职称评审工作。深化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合理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40.推动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实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比例。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开展,落实药品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落实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格联动调整机制,实现挂网价、交易价、支付价“三价合一”。探索建立短缺药品保供稳价集采机制,持续加强药品价格监测。探索完善耗材交易采购制度,规范采购工作。
41.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建立合理补偿机制,落实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机制,力争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35%以上。落实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监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情况等,作为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基础。
42.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市级统一安排部署,推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开展日间手术,符合条件的三级医疗机构执行国家公布的日间手术病种。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三)提升卫生健康治理水平
43.落实卫生健康法治。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卫生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研究制定本区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医疗纠纷预防处置等重点领域地方法规,贯彻执行修订完善后的《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庆市院前急救条例》《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地方法规。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强化法制审核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
44.健全综合监管制度。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政府主导、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体系。推进“诚信+综合监管”试点,全面加强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建立公立医院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实施公立医院监测数据接入全覆盖。强化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装备准入和退出机制。支持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加强相关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发挥媒体监督作用。
45.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完成区卫生健康执法支队搬迁改建项目。建设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实施卫生监督智能化监管,建成区级“智慧卫监”平台。推进执法办案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控等领域监督执法。
八、落实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46.落实优化生育政策。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增强生育包容性。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全面落实产假,育儿假,哺乳假等政策。合理配置公共场所母婴设施。
47.建立健全人口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增强抚幼养老功能。健全人口与家庭发展基层工作网络,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计生协会的组织和能力建设。完善人口监测体系,健全人口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推动健康家庭建设。
48.加强政策调整有序衔接。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建立定期巡访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
(二)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49.推进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加强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开展托育服务,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强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托育服务机构备案登记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根据托育从业人员学历教育和相关职业标准,落实综合监管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和水平。
50.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
(三)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
51.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完成区妇幼保健院外迁建设,争创三级妇幼保健院、市级区域妇幼保健中心。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增加产科、儿科优质资源供给,筑牢妇幼保健服务网底。建设孕产妇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建设高品质、普惠型产科床位。
52.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完善妇幼健康服务全周期链条,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和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4%。加强妇女常见病防治,妇女“两癌”筛查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推进更年期保健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规范开展三级预防,到2025年,产前筛查率达到8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以上。强化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强化儿童保健和重点疾病防控,推进眼保健和心理健康服务。夯实学生常见病防控网络及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学生营养健康膳食评估指导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能力。加强学生近视、肥胖、龋齿、脊柱侧弯等常见病防治,12岁儿童患龋率控制在30%以内。
(四)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53.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康复科或治未病科,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区人民医院老院区改建为医养结合老年康养医院,设置老年康养床位300张。实施区中医院老院区改造,改造为安宁疗护用房和中医康复用房,稳步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保障疾病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
54.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鼓励空港佳园和王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康复、护理及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55.提高老年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在城乡社区加强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和心理关爱行动。提高失能、重病、高龄、低收入等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提高服务质量。
专栏7 康养建设项目
1.区人民医院老院区改建医养结合老年康养项目。 2.区中医院老院区改造安宁疗护、中医康复项目。 3.空港佳园和王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康复养老床位。 |
九、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鼓励发展社会办医
56.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开设医疗机构,支持有资质的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影响和品牌特色的社会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体检、医学检验、影像检查、健康管理、医疗旅游、健康咨询、卫生检测和评价服务。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同质化水平。
(二)拓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57.全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引进树兰医院,建设医养结合一体综合医院。鼓励医疗健康“大数据”、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保健等新业态发展,抢占新型医疗产业发展高地。推动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养老、保险、体育融合发展。
十、强化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筑牢发展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8.实施“人才强医”。大力培养和集聚高端医学人才,持续实施医学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200名以上,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引进一批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全区卫生人才总量达4000人以上。重点培养一批医学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根据《渝北区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办法》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和柔性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实施本区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方面与市内、国内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
59.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引导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到2025年,每万城乡居民全科医生达到3.93人,利用中央和市级专项资金,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加强基层紧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加强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管理水平。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探索“镇聘村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60.优化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建立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和人事薪酬制度。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按照临床医师职称评定改革制度。合理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建设保护医务人员正常执业的法治环境,依法打击涉医违法行为。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处置与风险分担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促进医患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加快推进数字健康建设
61.夯实卫生健康数字基础。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和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全区医疗机构之间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支撑业务协同。深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检验检查、中医药服务、远程医疗、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信息惠民、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人口健康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将数据上传至市级“卫生健康云”平台。
62.赋能卫生健康数字服务。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水平,建设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强化应急指挥决策和智能化响应。推进智慧医疗发展,推动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统一的信息惠民服务门户,依托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和医疗机构网上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咨询、预约、查询、支付等线上健康服务,改善就医体验。大力发展线上医疗服务新业态,稳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赋能数字全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支撑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依托人口健康大数据,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耗材、计划生育等全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支撑政府履行行业监管、规范医疗服务、绩效评价、政府补偿、人事薪酬等管理职能。推动医养结合平台的建设,以基础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做好老年人日常健康监测、生活照护、康复治疗等,实现养老服务发展提质增效。
63.推动卫生健康数字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支撑卫生健康改革发展。依托人口健康大数据,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耗材、计划生育等全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支撑政府履行行业监管、绩效评价、政府补偿、人事薪酬等管理职能。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综合管理平台,支撑业务管理、经济运行、考核分配等功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十一、促进区域协同,推进健康一体化发展
64.推动区域公共卫生协同服务。建立职业病防治沟通协调机制,对跨区域流动职业病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协作,共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推进高竹新区健康发展,建立跨区域基层卫生政策互通机制,探索建设跨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跨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交流机制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机制。
65.推进高竹新区医疗协同服务。探索组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在高竹新区,推进跨地区医师多点执业。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施电子健康卡互认、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两地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诊疗信息平台、远程会诊系统,推进两地“智慧医院”共建共享。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在等级医院评审、医疗质控、医院巡查等方面共享专家资源。推进川渝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点学(专)科、中医专科联盟建设,推动两地中医医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川渝协作共同建设2小时应急救援圈,在毗邻地区按可达性统筹“120”和紧急医学救援调度。
十二、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从推进健康中国、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加强联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卫生健康、医保、发展改革、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科技、经济信息、民政、规划资源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卫生健康部门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落实配套政策
落实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统筹公共预算基建及政府债券各项资金资源资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做好资金保障,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完善各类公立和公益性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财政补偿政策,健全政府购买卫生健康服务的机制。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切实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行风建设,完善重大案件问责、违规事件通报、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等制度。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行风评议和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注重宣传倡导,提高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务人员合理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和社会地位,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深化“平安医院”建设,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推进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责任险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加强监测评估
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将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年度重点工作。统筹健康行动相关监测评价,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阶段评估,科学制定方案,按要求开展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如期实现。
渝北区“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新增床位数(张) |
建设性质 |
规划建设规模(万m²) |
估算投资(亿元) | |||
合计 |
新建 |
改造 |
总投资 |
“十四五”投资 | |||||
合计 |
5,169 |
105 |
99 |
5 |
100 |
52 | |||
1 |
渝北区人民医院三甲项目医疗综合楼4号楼建设 |
位于空港新城F52-1三甲项目地块内,占地约8亩,建设面积约16824.59m²(以规划审批为准),床位129张。计划建设时间:2021年-2023年。 |
129 |
新建 |
1.68 |
1.68 |
1.3 |
1.3 | |
2 |
渝北区人民医院老院区改建医养结合老年康养项目 |
总建筑面积2.67万m²改建医养结合老年康养,医养床位30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1年-2023年。 |
300 |
改造 |
2.67 |
2.67 |
0.5 |
0.5 | |
3 |
渝北区中医院三甲医院建设项目 |
项目位于空港公司A135-6地块,总占地面积101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7.5万m²(含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项目),设置床位1200张,车位1128个,项目总投资10.6亿元。建设时间:2018年-2022年。 |
900 |
新建 |
17.5 |
17.5 |
10.6 |
3.69 | |
4 |
渝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迁建工程 |
项目位于空港公司空港组团A114/A116地块,总占地面积105亩,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7.89万m²,设置床位350张(含月子中心床位50张),车位627个,项目一期投资8.68亿元。计划建设时间:2022年-2025年 |
260 |
新建 |
7.89 |
7.89 |
8.68 |
8.68 | |
5 |
渝北区中医院老院区改造安宁疗护、中医康复项目 |
项目改建建筑面积约1.5万m²,改造安宁医疗用房,针灸康复用房,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计划建设时间:2022年-2024年。 |
100 |
改造 |
1.5 |
1.5 |
0.42 |
0.42 | |
6 |
渝北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 |
项目地址龙溪街道C19-1地块,总占地面积8亩,扩建建筑面积4.3万m²,设置床位300张,车位354个,项目总投资4.05亿元。计划建设时间:2021年-2024年。 |
40 |
扩建 |
4.7 |
4.7 |
4.142 |
4.142 | |
7 |
渝北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 |
建设面积约3万m²,主要建设内容:业务用房建设、实验室和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及公共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计划建设时间:2023年-2025年。 |
新建 |
3 |
3 |
3 |
3 | ||
8 |
渝北区第四人民医院迁建工程(玉峰山医院) |
项目位于前沿科技城N1-20-1/02地块,总占地面积82.3亩,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5.5万m²,设置床位300张,车位350个,项目一期投资5.505亿元。计划建设时间:2021年-2025年。 |
300 |
新建 |
5.5 |
5.5 |
5.51 |
5.51 | |
9 |
渝北区中医院感染综合楼及科研教学楼建设项目 |
建筑面积5万m²,建设感染综合楼及科研教学楼。计划建设时间:2025年-2027年。 |
300 |
新建 |
5 |
5 |
3.8 |
0.5 | |
10 |
树兰(重庆)医院建设项目 |
总占地约155.5亩,建设规模约19万m²(地上15.5万m²、地下3.5万m²),主要建设内容为不低于1000张床位三甲综合性医院及颐养中心。计划建设时间:2023年-2026年 |
1,000 |
新建 |
19 |
19 |
20 |
5 | |
11 |
重庆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
新建13.42万m²,增加床位10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3年-2027年。 |
100 |
新建 |
13.42 |
13.42 |
13 |
9 | |
12 |
重庆市第十人民医院(西南大学附属心理医院)迁建项目 |
建筑面积20万m²,新增床位150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3年-2027年。 |
1500 |
新建 |
20 |
20 |
27 |
8 | |
13 |
渝北区兴隆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工程 |
新建业务和配套设施用房约0.6万㎡,增加床位5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3年-2026年。 |
50 |
新建 |
0.6 |
0.6 |
0.55 |
0.55 | |
14 |
渝北区双凤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装修工程(新) |
改造房屋建筑面积约0.57万m²,增加床位5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2年-2024年。 |
50 |
新建 |
0.57 |
0.57 |
0.46 |
0.46 | |
15 |
渝北区回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
改建业务用房0.6万m²,增加床位5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5年-2026年 |
50 |
改建 |
0.6 |
0.6 |
0.2 |
0.2 | |
16 |
渝北区悦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 |
建筑面积0.5万m²,增加床位5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4年-2026年。 |
40 |
新建 |
0.5 |
0.5 |
0.5 |
0.5 | |
17 |
渝北区龙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
建筑面积0.5万m²,增加床位50张。计划建设时间:2024年-2026年。 |
50 |
新建 |
0.5 |
0.5 |
0.5 |
0.5 |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