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877L/2022-00003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府发〔2021〕20号 
    • [ 主题分类 ]
    • 商贸、海关、旅游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人民政府 
    • [ 生成日期 ]
    • 2021-12-31 
    • [ 发布日期 ]
    • 2022-01-14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北府发〔2021〕20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发展“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12月

第一章 发展基础....................................................................................... 6

第一节 发展成效.............................................................................. 6

第二节 发展机遇.............................................................................. 8

第三节 面临挑战.............................................................................. 9

第二章 发展思路.....................................................................................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2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14

第三章 聚力消费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15

第一节 构建多层级消费空间体系.................................................. 15

第二节 培育四类消费经济形态...................................................... 17

第三节 做优特色消费资源............................................................. 19

第四节 推进消费场景化赋能.......................................................... 21

第五节 营造友好消费环境............................................................. 22

第四章 聚力供给优化,激发现代商贸流通新动能................................. 22

第一节 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业.......................................................... 22

第二节 稳步提振传统商贸服务业.................................................. 24

第三节 完善城乡流通体系............................................................. 25

第四节 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26

第五章 聚力扩大开放,培育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优势............................. 27

第一节 优化升级货物贸易............................................................. 27

第二节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8

第三节 持续壮大双向投资............................................................. 30

第四节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31

第五节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32

第六章 聚力空港引领,打造港城融合发展新典范................................. 33

第一节 加快建设“1+2+N”物流体系.......................................... 33

第二节 提升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能级........................................... 35

第三节 推动物流产业提质增效...................................................... 36

第四节 推动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 37

第七章 聚力深化改革,构建商务工作发展新格局................................. 39

第一节 加快商务领域数字赋能...................................................... 39

第二节 持续完善治理服务体系建设............................................... 40

第三节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41

第八章 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42

第一节 坚持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 42

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撑..................................................................... 43

第三节 加强商务主体培育............................................................. 43

第四节 建设高素质商务人才队伍.................................................. 44

第五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44


重庆市渝北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渝北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卓有成效的五年,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十四五”时期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9.5亿元,持续位居全市第一,领跑成渝。社零总额947亿元,进出口总额1676.2亿元,累计利用外资110.5亿美元,商务经济持续领跑主城。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遵照《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与任务要求,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区商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两大主题,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夯基础、调结构、稳增长,商务经济各项指标连年平稳增长,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在商贸市场规模增长、对外贸易优势巩固、开放型经济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建设等方面保持良好势头,为“十四五”时期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规模全市领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2%,总量达到947亿元,位居全市第二,是2015年的1.4倍。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917.6亿元,餐饮住宿业营业额119.8亿元,位居全市前列。累计会展直接收入93亿元,拉动消费800亿元以上。420万平方米两江国际商务中心拔地而起,建成1个百亿级商圈,建成新光天地等130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成为新的增长点。

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6900亿元、利用外资110.5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54.4亿美元,各项数据连续5年位居全市前列。聚集了600余家外贸企业、900余家外资企业,开放主战场作用发挥明显。建成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入驻企业数量达381家,进出口额累计达114亿元。中新(重庆)机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新加坡(重庆)青年人才成长驿站等15个中新(重庆)合作重点项目加速落地,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打造成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信息通信领域合作示范点。自贸试验区渝北板块重点任务措施全面落地,实现“保税+飞机租赁”业态零的突破。

国际国内物流高效聚合。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达41.12万吨,年旅客吞吐量最高达4478.7万人次,航线总数364条,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6条,基本构建起重庆直航欧、美、亚、澳等区域的国际航线网络。吸引国货航、顺丰、普洛斯等120余家国际国内企业入驻,集聚航空运输、区域分拨、快件分拣、供应链服务等业态。多式联运体系衔接加速,木耳航空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铁路东环线古路站、统景站即将建成投用,洛碛码头完成前期工作,机场与西向、东向、北向、南向对外贸易大通道基本实现互通,初步构建起以机场为核心的开放通道体系。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商务领域诚信体系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取得实效,行政执法改革扎实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自贸试验区“一本报告管全域”改革试点获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案例,建立口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区对外贸易促进会、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临空政策法律服务国际中心,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程度更高。

专栏1十三五”期间商务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 标

单位

“十三五”规划目标

2020年完成情况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00

947

2

餐饮住宿业营业额

亿元

132

119.8

3

网络零售额

亿元

180

185

4

百亿级商圈

1

1

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0】

【110.5】

6

会展直接收入

亿元

25

15.5

7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元

1500

1676.2

8

服务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0】

【54.4】

9

航空货邮吞吐量

万吨

100

41.12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节发展机遇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全球经济循环模式破旧立新,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布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各级各类政策持续发力,各地纷纷重视并抢抓培育扩大内需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起新平台。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贸易通道持续发展,进一步激活了对外开放新动能。东盟、非洲等新兴贸易伙伴逐步崛起,RCEP等多个自贸协定签署并加速落地,大幅提升区域经贸活动能级。我区作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主阵地,商务领域转型升级发展迎来崭新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为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新动力。对外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三大战略叠加,有利于我区厚植内陆开放新优势,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培育壮大现代商务产业。

商务发展外环境持续优化。围绕“发展流通扩大消费”、“优化贸易结构”、“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促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重点方向,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促进商贸发展的新政策,重庆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助于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我区商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节面临挑战

国际环境加压开放型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欧美发达国家启动“再工业化”,国际投资意愿尚未有效提振,我国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稳外贸稳外资任务较为艰巨,商务工作联通内外,国际环境震荡给我区开放型经济的提质增量带来极大挑战。

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彰显,但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解决问题应引导模式转变,蕴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增长新动能,商务工作对接产销,高质量发展给我区商务模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区域资源配载能力亟需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区域发展格局深度调整。中心城市积极提升差异化优势,参与对核心资源、政策红利、创新人才和龙头企业等高端要素资源的分配。我区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区情仍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基础设施尚存短板。商贸工作贯通城乡,亟需提升我区优势资源集聚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第二章发展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我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大区、高水平开放的临空大区、高能级策源的科创大区、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大区”的发展定位,聚焦消费和贸易两个重点领域,培育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载体、成渝地区对外经贸创新引领示范区、内陆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努力推动渝北商务经济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商务工作展现新作为。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渝北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商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在商务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商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商务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促进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坚定落实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内陆开放,持续增强渝北商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打基础、利长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规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商务大融合大发展理念,强化协作联动,推动渝北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大区”定位,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夯基础、调结构、稳增长,持续激发商务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内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商务服务民生能力持续强化,在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商务经济发展标杆城区。

——促进消费成效显著。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承载地,国际消费、新型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传统消费升级成效明显,进一步发挥“压舱石”作用。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300亿元,餐饮住宿业营业额150亿元,会展直接收入41亿元,建成2个百亿级商圈,打造10个特色商业街区。

——对外经贸提质明显。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对外经贸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明显。依托临空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新优势培育成效明显,货物进出口、服务进出口、外资利用齐头并进,外贸结构进一步改善,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出口占比显著提高。到202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00亿元,五年累计服务进出口总额突破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20亿美元。

——枢纽经济渐成规模。2025年,基本建成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物流枢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构建起空铁水公“四位一体”立体交通格局,物流设施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从扩大服务网络、拓展物流市场、延长产业链条、强化主体培育、构建良性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物流辐射力、带动力和自生发展动力,形成大物流、大贸易、大集聚、高效能的枢纽经济格局。到2025年,航空货邮吞吐量达60万吨,国际货邮吞吐量30万吨。

专栏2  “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国内贸易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947

1200

预期性

2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2917.6

3300

预期性

3

餐饮住宿业营业额

亿元

119.8

150

预期性

4

会展直接收入

亿元

15.5

41

预期性

5

百亿商圈

1

2

预期性

6

特色商业街区

5

10

预期性

开放型经济

7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元

1676.2

2400

预期性

8

服务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54.4】

【60】

预期性

9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10.5】

【120】

预期性

现代

物流

10

航空货邮吞吐量

万吨

41.12

60

预期性

11

国际货邮吞吐量

万吨

15.1

30

预期性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四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035年,我区将全面实现商务领域更高质量发展,内外贸辐射力明显增强,现代物流和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成渝地区国际商务智慧创新高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商务发展规模更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餐饮住宿业营业额等指标持续领跑,总量保持在成渝地区第一梯队。商务发展质效更好,现代商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区商务主体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更加显著,商务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和拉动力进一步提升。商务智慧程度更高,创新创业创造更加活跃,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成为普遍形态。对外开放体系更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临空开放体系全面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达到更高水平,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枢纽功能、门户形象”充分彰显。物流枢纽辐射能力更强,物流体系更加完善,口岸通关更加便利化,国际物流主体数量显著增加,物流枢纽集聚能力更强,枢纽经济发展要素更加聚合。

第三章聚力消费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第一节构建多层级消费空间体系

科学推动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消费空间布局,形成业态优化、多级辐射、便民分布的消费空间体系,加快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临空消费走廊、嘉州商圈3个城市核心商业集聚区发展,引导20个大型购物中心提升,推动10条以上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促进社区便民消费网点合理分布,形成多层级消费空间体系。

建设城市核心商圈,聚集发展高端消费。立足临空辐射优势,推动城市核心商圈高品质建设,打造国际化、综合性购物地标,聚集发展高端消费。联动江北机场、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发展,扩大渝北城市核心商圈辐射影响范围,优化完善临空商务、会展展示、国际贸易、总部经济、大宗消费等商贸商务功能,集聚国际品牌、高端业态,建成区域性临空窗口、城市消费目的地。

提升大型购物中心,实现高品质消费供给。立足人口聚集优势,引导大型购物中心多元化发展。通过合理规划、改造提升和业态调整,依托大型购物中心布局一批智能化、差异化发展的区域性消费聚集地,以“智能化+社群、邻里消费”构建云消费生态,创造更多本地居民消费需求,以“差异化+主题、沉浸式消费”形成消费吸附端吸引更多的外来消费群体,形成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多维供给群。

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培育消费融合新场景。立足城市风貌建设成果,突出特色化、专营化、规模化,培育10个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管理制度规范、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结合城市建成区老旧街区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街区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引进特色餐饮、创意零售、智能科技、非遗体验馆等具备特色性、吸附性的商业主体,打造美食、文化、艺术、创意和商业融合的新消费场景。

完善消费空间功能配套,满足消费高标准体验。完善消费聚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丰富便捷通达路线。推进消费聚集区电动车充电、公共卫生间、停车场、无障碍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消费场所光纤宽带、无线网络全覆盖。规划完善消费场所国际化引导标识和便利化服务设施,推出多语种便民服务平台,推进国际化结算和货币兑换平台建设。

专栏3  完善消费空间布局专项

城市核心商圈。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布局新兴金融、总部经济、服务贸易、研发设计、新兴消费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打造国际国内精品聚集、多业态深度融合、智慧绿色低碳、公共服务优质、游购环境舒适的国际消费标志性商圈。临空消费走廊依托临空、濒港优势,围绕“衣食住行购”,聚集汽车、文旅、时装、临空商务、特色美食、进口商品体验等具有市场体验化新型业态,打造个性化消费目的地。嘉州商圈以提质发展商业商贸服务为重点,强化购物、餐饮、娱乐、旅游、文化、休闲等复合化功能,逐步提升业态,更新品牌,依托智能智慧改造,培养场景式、体验式消费习惯,覆盖吸附区域性高端消费。

大型购物中心。推动新光天地、爱融荟城、恒大中渝广场、蘭亭新都汇、金港国际、SM广场、森活大融城、水木天地等三龙、回兴、两路片区等已建成城区购物中心提质升级,推动水獭云选广场、桥达茂宸广场、金科空港城、龙湖公园天街、中粮大悦城、新城吾悦广场、合景泰富悠方、桃源天地购物中心、鲁能城、泽科星泽汇、中国摩(重庆)等仙桃、空港片区等城市建设新兴区购物中心业态优化,引导多宝湖、石坪、御临、木耳、五重等城市拓展规划区合理规划购物中心。

特色商业街区。紫薇路商业街、熙正里、嘉州美食街、新光里、渝北美食大道、冉家坝美食广场、水木天地夜猫集装码头、99艺术长廊、长安锦绣天地商业街、1.5支路夜街。具备特色产业、特殊资源的镇,城市拓展规划区逐步打造突出地方特色、兼顾发展需求的商业街区。

第二节培育四类消费经济形态

点亮夜间消费。构建“五夜渝北”城市名片,丰富夜间消费场景,加快发展夜间经济。加快培育夜购、夜味、夜宿、夜玩、夜赏的“五夜”夜生活业态,依托各大商圈、特色商业街,形成、带动一批夜间经济示范点,建成国际游购、特色餐饮、文体消费等多个主题类别夜间经济集聚区,并积极培育其他夜间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类别。打造中央公园“公园之夜”消费品牌,培育夜间“打卡”地标,布局形成环中央公园夜间经济带。鼓励嘉州商圈等主要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创建渝北特色精品夜市。策划包装一批具有吸引力的夜间消费文化产品,办好各具特色的不夜生活节,推进“逛夜市、享美食、潮生活”系列特色体验活动。

促进融合消费。实施融合发展战略,结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联动重点文体旅项目、推动“文旅+”、“商旅+”、“文化+”的深度融合。立足渝北区位优势、临空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以发展时尚创意、休闲娱乐、会展文旅、智慧体验等新兴业态为重点,形成商旅文多元融合发展示范,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渝北品的新兴消费场景,建成富有巴渝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发展数字消费。支持和引导商圈、特色商业街、都市旅游景点等消费场所拓展智能化、网络化全渠道布局,增加互联网、大数据、AR(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形成一批数字消费体验试点。挖掘生活性服务业消费新动能,引导传统批发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结合便民消费网点建设,推动社区智慧消费网络构建。积极推广电子竞技、网络娱乐等数字消费新产品,加快培育新型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汽车等新一代消费产品市场。

推广绿色消费。支持创建一批绿色商场、绿色饭店、钻级酒家等。鼓励商超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扩大绿色、生态、有机鲜活农产品消费。鼓励企业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加大新能源汽车、节能门窗、节水卫浴等推广力度。促进家电家俱更新消费,支持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装消费,大力推广绿色包装,严格执行限塑令。创新“电子交易+绿色物流”“电子交易+绿色采购”等线上绿色交易模式。

专栏4  培育四类消费经济形态专项

夜间消费重点项目。包括中央公园夜间经济示范区、嘉州活力夜街区、烟火三亚湾、环山美食郊野公园以及同茂打卡夜间经济带等项目。依托城市核心商圈和特色夜间街区,开展夜间经济示范区创建,打造更多具有巴渝特色的夜间消费品牌。

融合消费重点项目。包括T23时装小镇、统景国际温泉度假区、铜锣山矿山公园、龙兴古镇文旅、金紫山石头房子、白俄罗斯风情小镇等项目。

数字消费重点项目。智慧商业节点试点项目,以嘉州商圈为核心、多个社区级商业体为节点,试点1+N城市商业节点智能化升级改造。在仙桃数据谷打造服务科技企业员工的邻里商业,试点发展智慧科技体验业态。

绿色消费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商场、超市等商业网点开设绿色消费品专柜、专区,鼓励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提供绿色消费空间。

第三节做优特色消费资源

聚焦“四首经济”。依托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临空消费走廊等国际消费核心区载体,集聚“首店”“首发”“首牌”“首秀”经济,提高渝北高端品牌影响力。大力引进并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渝北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连锁店,集聚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等在渝北区首发首秀新品,培育全球性新品首发地。丰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文创时尚、新零售等首店业态供给,满足国际化、品质化、时尚性、便捷性消费需求。

拓展国际消费。依托航空口岸和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临空消费走廊、嘉州商圈等国际消费空间,引导发展国际消费服务,集聚中高端消费,强化“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商业贸易功能,构建全球多元融合的消费资源聚集地和进出口商品批发零售中心。多渠道扩大特色优质商品进口,推动国内销售的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布、同期销售。探索和争取市内免税店政策,积极支持市内免税店、口岸进境免税店、出境免税店、进口商城、社区进口商品便民店等网点终端进一步增加布局和扩大经营规模,推进离境退税点、离境提货点在江北机场和各大商圈布局,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促进免税保税消费扩容提速。培育引进国际展会赛事,打造国际消费节庆活动,支持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时装周、艺术节。

打响渝北特色品牌。重点支持“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等特色品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文化创意和营销推广,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通过培育、展示、交流、推介等活动,完善渝北商贸领域流通生态体系,推出“御临丰物”、“华蓥丰物”等综合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打造扶持渝北精品、展示渝北品牌、传播渝北文化的宣传推介平台。支持老字号企业传承传统技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工艺、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创新。

第四节推进消费场景化赋能

打造智能化消费新场景。拓展消费场所智能化应用场景,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试点建设数字孪生模型平台,打造集旅游、住宿、购物等高端消费于一体的5G数字孪生商圈。支持传统销售场所向消费、体验、社交综合场景转变,推出智慧商圈、智慧菜场、智能末端配送、云上会展等数字化转型重点应用场景示范。鼓励零售企业使用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培育创新发展无人商店、智能商超等新零售。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发展,鼓励传统零售企业拓展线上业务,支持自建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完善网络营销渠道。

提升国际消费环境品质。加大对商圈、街区、景区、公园等公共空间改造升级,提升景观照明、购物导识、商品橱窗等风貌。对公共配套设施、天桥地道、静态交通、道路标识等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在商业区推广智能停车引导系统,解决商业集聚区停车难问题,营造更具国际性、体验性、舒适性、便捷性的消费环境。完善国际消费场景标识,在交通枢纽、商圈、特色商业街等重点区域设立国际消费服务咨询柜台,规范设置中英文双语导视标识标牌,推出双语设置的便民服务网络终端,全面提升国际化消费服务水平,提升国际消费氛围。

第五节营造友好消费环境

加快破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有条件的街道尝试开展“外摊位”、“跨门经营”。研究闲置厂房、办公用房等改为商业用途的支持政策。强化财税金融政策、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者权益保障三大支撑,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提高消费品质量标准,引导消费品高端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营造老年人友好型消费环境,优化智能服务方式,消除“数字鸿沟”。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完善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推广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整治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聚力供给优化,激发现代商贸流通新动能

第一节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业

丰富重要会展活动。支持国博中心建设知名会展集聚地、会展旅游目的地,承接更多全市、全国乃至国际大型会展。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合作,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展会落户渝北。推动成渝共同申办系列高端国际会议及专业论坛,大力培育新兴展会。围绕数字经济、核心零部件、智能终端设备等领域,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品牌专业展会,做强汽车、电子、智能装备等专业会展品牌。统筹城乡特色节会,开展消费类特色品牌展会,谋划更多促消费的住宿餐饮节展品牌活动,通过展销、展览、论坛、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打造多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美食节”、“购物节”。

扩展商务会展服务。助力国博中心发展,打造以会展服务为核心,以物流、餐饮、住宿、购物等为支撑,以策划、广告、设计、现场服务为配套的会展业集群。依托泛中央公园商务会展大区延伸“会展+”产业服务链条,推进会展与文旅、特色商业、休闲度假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着力提升优化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传统业务,培育发展信息咨询、营销策划、设计布展、同声传译、展示拍卖等会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会展上中下游各环节主体联动,构建良性循环的会展产业生态圈。

专栏5  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业专项

综合类展会。助力办好“智博会”“西洽会”等大型国际展会,创建培育中国(重庆)国际大健康产业博览会、成渝地区产业博览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高峰论坛、(中新)智库合作论坛,引进国际时装周、电影节、涉外电影展映、艺术节等文化活动。

专业类展会。提档升级重庆国际汽车展、重庆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积极争取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建筑博览会、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专业展会,中国国际火锅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和特色活动。

特色品牌类展会。持续举办促进消费活动季、鲜果节、三亚湾海鲜节、“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展、夜市文化节、迎春宴席展,整合三大赏花节(梨花、李花、樱花),升级六大釆果节(柑橘、梨子、李子、杨梅、蓝莓、樱桃)。

第二节稳步提振传统商贸服务业

优化住宿餐饮品质构建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体系,形成以高档次住宿餐饮为引领、连锁品牌为骨干、乡村绿色餐饮特色店为亮点的住宿餐饮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较大规模的会议型酒店、具有浓郁特色的度假休闲酒店、连锁酒店、主题酒店、青年旅舍等细分业态,满足大众的多方位消费需求。强化美食名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渝北特色餐饮文化和品牌价值,依托渝菜的文化内涵、烹饪工艺、保健价值,大力挖掘和培育渝北地方特色餐饮美食文化,做大做强水煮鱼品牌,不断提升“中国水煮鱼之乡”的档次和美誉度。不断遴选和推出新的渝北特色菜品,培育打造更多的本土美食品牌。鼓励本土餐饮企业实施全供应链、超区域体系化集成经营。

促进社区服务业提质。坚持“便民、利民、为民”,完善社区商务服务功能,优化结构布局,形成满足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务综合服务体系。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的网点,并引导搭建便民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的消费需求。支持社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推广自助结算、扫码支付等智能技术进行便利店的数字化改造,强化互联网+便利店建设,探索推行社区体验式电商、社区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等新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完善城乡流通体系

推动市场有序发展。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加快生活消费品、工业品等生产性消费品市场的布局。逐步引导城区既有小食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等传统专业市场外迁,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建立供应链协同平台,发展集交易支付、信息撮合、供应链整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市场,实现传统市场向现代采购中心、品牌展示交易中心的转型发展。

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采取“新建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等方式逐步整治,将内环以内的批发功能逐步外迁,全面优化原“菜篮子”工程硬件设施;通过引入新业态和新功能建设示范市场,整体提升农贸市场档次,不断完善市场功能。全力构建覆盖“15分钟服务圈”的公益性农贸市场网络,平均每个街道实施1个示范性农贸市场改造,通过新功能和新业态的引入,与社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功能相结合,改造成为符合居民新消费习惯的环境整洁、功能复合、文创元素多元的农贸市场,并带动其他农贸市场逐步改造。

提升城乡流通水平。完善城乡一体化配送体系,加快存储、分拣、中转等物流设施建设,补足农村物流设施短板,完善农村终端网络体系,提高农村集中、共同配送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生活消费服务网点设施、农贸市场建设与更新改造,完善农村供销配送体系,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向规模化、标准化提升。支持连锁商贸企业延展服务深度,依托现有夫妻店、电商服务点等载体,不断培育和改造提升村级消费网点,增加品质商品供给,提高农村地区日常消费便利度。

第四节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完善应急保供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活必需品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储备机制,加强与市级储备相结合,加强政府储备与商业库存、实物储备与生产供应相结合。强化储备商品全程监管,保障储备商品质量安全。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保供网络体系,加强保供市场和保供网点建设,培育一批市、区两级重点保供企业。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加强预警监测和保供信息监测,掌握市场供求动态,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增强应急保供能力,高标准建设应急队伍,优化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反应效率和调度水平。

完善成品油供应体系建设。完善成品油销售网点规划,统筹站点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成品油零售网络。增加、提升改造城区、农村及主要交通要道的成品油零售网点,外迁有安全隐患的油品仓储设施。鼓励加油站加强收银系统、网络系统、安全防护预警系统的建设与更新,确保安全运营。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和监督检查,定期开展专项行动,规范成品油流通秩序,保障成品油市场的稳定供给。

第五章聚力扩大开放,培育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优势

第一节优化升级货物贸易

巩固传统货物出口规模优势。加快推动汽摩、电子、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开放产业集群水平,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加大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创新投入,支持外贸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合作开展面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研发创新,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推动“渝北制造”出口品牌建设,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建立外贸优企优品数据库,支持企业注册境外商标、申请境外专利及认证,实现品牌化经营,支持企业开展接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设全球售后维修服务中心。

积极拓展出口货物品类。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汽车电子、智能终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开放型经济新增长点。打造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知名品牌,扩大渝北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规模。

持续优化进口商品结构。在集成电路和机械设备进口为主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进口生活日用品、食品、冷链产品、奢侈品等产品进口比例,提升渝北区进口消费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依托航空口岸优势,推动东盟优质商品集采中心等项目,激活临空高端消费动力,完善免税店+跨境直销馆+特色国家场馆一体化发展的进口分销体系新模式,不断优化进口商品结构。

培育发展货物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做优国家级消费电子类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强化传音、OPPO等龙头企业带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完善信息、营销、品牌、质量、技术、标准等配套服务链,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支持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加快运用跨境电商B2B出口新模式,建设“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示范园区。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引进与培育相结合,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帮助广大外贸企业降低成本、开拓市场。

第二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稳定并拓展旅游、运输、对外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贸易,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信、金融、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推动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优化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渝北特色的服务贸易。

创新服务贸易模式。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发展国际数字服务、对外文化贸易、国际旅游服务、国际教育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突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对外投资、高端服务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开展海关监管仓及海外仓建设。积极申报建设数字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加强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布局一批特色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培育软件研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产业,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外包业务比重。

专栏6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专项

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围绕服务贸易,以对外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研发创新为核心,采用“线上门户+线下展示与交易中心”的模式,重点在管理体制、促进体制、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方面先行先试,构建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引领区域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提质扩容临空国际贸易示范园。进一步完善示范园服务功能,构建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贸易展示中心、综合业务联审联批服务大厅、国际仲裁和法律辅助等完善的国际贸易服务支撑体系,助力本土企业国际化发展,帮助企业将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融入国际产业链体系,增强对外交流合作。

培育仙桃数据谷特色服务贸易产业基地。突出渝北特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从企业主体培育、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入手,构建“龙头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创新孵化”的特色软件产业生态。

第三节持续壮大双向投资

持续加大外资招商力度。充分发挥我区市级开放平台集聚优势,继续强化与市级相关平台的联动招商,定期交流对接,形成利用外资工作合力。加大对招引外资项目及实际到位外资情况的考核力度,提高招商责任单位积极性,传导外资工作压力;出台利用外资扶持政策,为招商提供有力支撑。主动策划外资项目,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策划包装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招商项目。

重视存量外资企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服务管家”对重点外资企业的服务质量,针对性解决好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存量外资企业在渝北持续发展的信心。创新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方式,持续发挥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为区内外资企业、外资项目提供前期投资咨询、中期审批代理、后期服务保障等专业的一站式服务,并定期走访外资企业,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三送一访”活动服务外商投资市场主体,通过现场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实现区内外商投资市场主体服务全覆盖。

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培育一批具有规模实力、品牌优势、市场基础的“走出去”骨干企业。着力推进电子设备、装备机械等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具备实力的外贸企业、大型流通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在境外建设批发市场、贸易中心,扩大产品在当地市场销售。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四节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持续发挥自贸试验区渝北板块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工作机制体制。持续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深入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重点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等领域探索先行先试政策,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投资便利化、实现贸易便利化、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可复制的经验。

高水平实施中新(重庆)战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深化航空领域合作,建设中新(重庆)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以打造渝新航空“双枢纽”为目标,实现重庆、新加坡双枢纽互联互通。建设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示范基地,深化中新(重庆)数据通道领域合作,大力支持仙桃数据谷打造中新(重庆)信息通信领域合作示范点。推动开展中新(重庆)金融科技、航空产业、跨境交易、多式联运等领域合作。深化冷链贸易合作,提升以渝新两地为枢纽的中国西部地区同东盟国家间的冷链产品贸易往来。

第五节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制度政策创新,破除内外贸相互分割的制度障碍,推动内外贸政策、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互衔接,推进内外贸商品同线同标同质。畅通内外资源交换渠道,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实现拉动内需与扩大外需并重、“走出去”与“引进来”联动、对外对内开放融合,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管理和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帮扶区内外贸企业快速转型内销,形成外贸、内贸“两栖”发展能力。开展出口转内销相关业务培训、宣传推介、信息服务等,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

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内外结合的商品市场,积极申报国家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建设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化大型商品集散中心。培育一批贯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内外贸一体化龙头企业,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依托各类网上购物节,设置外贸产品专区,充分利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依托国博中心开展各类出口转内销产品宣传活动,提升出口转内销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区内大型连锁商店、超市和市内免税店设立“重庆出口商品”专销区,集中销售外贸出口产品。

第六章聚力空港引领,打造港城融合发展新典范

第一节加快建设“1+2+N”物流体系

坚持“港城一体”发展理念,融入全市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出海出境大通道格局,加快建设以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引领、木耳航空物流园和洛碛港两个区级物流园为支撑、N个城乡配送点为补充的“1+2+N”物流设施网络,协调贸易、产业、城市发展,构建港城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围绕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目标,依托江北国际机场,联动古路铁路货站发挥陆空联运优势,强化与重庆保税港区无缝衔接,发展干线运输枢纽功能、分拨配送枢纽功能、多式联运枢纽功能、国际物流服务四大基本功能,延伸综合性自由贸易服务、物流供应链金融服务、空港数据中心服务、应急保障服务等功能,建设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中新“双枢纽”航空物流运营中心、临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安全保障基地,成为西部领先、国际知名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助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货运站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协同推进国际快件中心的建设与打造。

木耳航空物流园。依托铁路东环线古路铁路站、机场支线,以“智慧物流+国际贸易+物流供应链服务”的模式,重点发展铁空公联运物流、陆空联运、陆运干支配、分拨配送、智能仓储、快货集散为主的临空物流,聚集总部办公、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咨询等服务功能,与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联动,打造成渝重要的区域多式联运中心和供应链服务基地。加快东环线古路站、园区市政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一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工后的维护工作,推动在建项目建成投用,谋划国际工业品集采平台项目,吸引跨国贸易公司设立国际采购和分拨中心。

洛碛港。依托渝怀铁路、东环线、渝长高速和渝长扩能等,融入全市大通道、大物流建设,重点承接果园港及临港物流园区功能转移,重点服务渝东北、川东北、湖南、湖北等地区,以“公铁水无缝联运”、“江海联运”和智能物流为特色,以干散货、件杂货、滚装、内贸集装箱等为主要货物类型,与中欧班列(成渝)、东盟公路大通道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内外连结,打造集(国际)多式联运、中转换装、智能仓储、货运配载、大宗商品展示交易、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等功能一体的长江上游重要的综合服务型绿色智慧物流港。

“N个配送网点”。整合利用现有物流配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切实提高共同配送能力。依托铁路东环线古路综合客货运货枢纽,在木耳航空物流园打造服务中心城区的城市北部共同配送资源聚集地,支持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物流配送资源,重点推进日用品、食品、冷链、医药、生产资料供应链等专业物流的共同配送。支持有需要的镇街布置公共配送中心,为多个核心商圈、商业街区、社区门店等开展共同配送。

专栏7重点物流项目专项

空港型航空物流园。加快推进顺丰西南运营总部项目、万科重庆临空智能冷链物流产业园、普洛斯西南航空智慧物流大枢纽等建成投用。

木耳航空物流园。推进复星国药项目、宝能西部物流供应链结算总部项目、中远海运空运重庆物流项目、中通智慧项目建成投用。

第二节提升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能级

拓展航空中转市场支持做优“重庆飞”航班中转产品,探索欧洲、东南亚、东北亚、非洲等国家(地区)的航空中转产品。推动与新加坡航空领域互联互通,丰富新加坡经重庆转至欧美以及中西部地区的航线产品,推进江北国际机场成为新加坡畅联我国内陆的国际航空货运中转枢纽,增强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对内陆地区航空市场的辐射力和组织力。

培育创新陆空联运产品。支持深化“卡车航班”运营,增加线路和班次,建设区域性卡车航班转运中心,联动国内其他航空物流枢纽,提高航空中转产品多样性。丰富国际陆空联运产品,探索“中欧班列+四小时航空”、“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小时航空”的运输方式。协助加速重庆(国际)快件集散中心实施,积极向民航局争取赋予重庆“航空货邮集散机场”功能,试点航空快件国际中转集拼,协助招商积极引入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等国际国内大型快递公司,鼓励其建立内陆快件分拣中心。

持续拓展航空物流市场。推动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木耳航空园与临空经济发展联动,重点针对时效性强、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精密仪器、芯片、生物医药等产品开展陆空联运、区域分拨、智能配送服务,加大航空物流资源整合和聚集力度;充分发挥水果口岸、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口岸等平台优势,做大高附加值进港运量;谋划成渝地区异地物流集采服务网点、远程航运航站楼,探索网点运营创新机制,提高成渝地区货物在渝北中转比重。

第三节推动物流产业提质增效

推动物流业态升级。发挥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洛碛港对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业态为基础,协同区域消费、成渝地区产业链发展,全力拓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设计咨询、交易结算等高级物流服务业态,通过网络、信息、远程控制等技术,实现“渝北-重庆-成渝-全国-境外”互联互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努力成为西部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推动快递业在渝北进一步集聚,鼓励快递企业在渝北设立西部分拣分拨基地,促进电商聚集,提升快递物流对现代消费的支撑能力。

应用新技术提升效能。鼓励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物流分拨集散体系,推动共享仓、共同配送等创新业务发展。激励企业应用高效智能化、无人化分拣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推动无人仓、云仓、无人货站等设施建设。推进运输装备升级,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无车承运人等现代化组织模式,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发展。

推动重庆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木耳临空物流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等工作,对接航空货运系统与保税港区已有的监管系统、重庆跨关区保税货物流转管理系统、各大物流通道运营信息平台、枢纽信息平台等,不断提升我区的物流信息水平和区域物流的运营组织能力。

第四节推动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

依托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充分利用国际多式联运、区域分拨、通道货物集结的基础,发展模式从“货物集聚”向“物流运营管理综合性”转变,依托港口、站场及保税港区等,大力发展物流供应链服务,带动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对国际资源集聚吸附能力,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打造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助推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点对点服务质量,推动生物医药、黄金珠宝、钻石高端首饰等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做强飞机租赁,探索发展机务维修、飞机拆解等机场依赖型制造业。以木耳航空物流园为载体,重点围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智能终端、消费品药品等,打造集中采购、及时配送、存储、物流金融、逆向召回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物流集成服务。依托洛碛港,打造“物流+保税+电子交易+物流+金融+信息+结算”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大宗物资供应链服务基地。推动油品等储备基地功能落地,积极争取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布局,适时完善保税和交割服务功能。

促进经贸效益量质提升。加快空港型物流枢纽分拨运营基地建设,提升国际物流分拨能力,重点开展笔电、智能产品、快消品、药品等商品分拨业务。推动国际工业品集采中心建设,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机械设备、智能设备、新材料等产品的双向交流,拓展专业市场和生产技术交流合作等功能。鼓励“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中心(海领)深化运营,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食材集采中心。推动集聚大型跨境电商企业、进出口供应商、跨境贸易商、国际物流、保税物流、支付结算、大数据处理等产业发展要素资源;会同职能部门,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便利化措施落地,进一步优化产业环境,支持企业加大放量规模。

促进临空现代服务业聚集。积极推动物流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做优做强包括金融服务、供应链运作和管理、物流信息与网络服务、物流科技服务、商务与会展服务、以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在内的“六大”主导服务业。引进一批物流金融服务主体,结合贸易发展实施动态质押监管和实时价值进行评估、一般贸易结算、离岸金融结算、保税贸易结算等。大力发展物流咨询业,推进咨询主体、咨询交流交易平台、物流技术研发等物流咨询服务资源聚集,重点拓展物流方案设计、政策咨询、信息咨询、法律咨询、企业运作管理咨询等服务领域。

第七章聚力深化改革,构建商务工作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加快商务领域数字赋能

推动数字技术与商务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全面应用于市场营销、运营管理、渠道分销、物流仓储等环节,培育发展数字商务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消费场所、产业园区和平台数字化改造升级。打通商品产销信息通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信息化发展。推动建设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健全商务数据资源标准体系,促进商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有序开放,加快商务业务系统整合重构,实现商务数据一体化管理调用、业务系统一体化分析应用。

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领军企业在渝北设立总部,培育发展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和龙头企业。推动网络零售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办网上商城。实施“电商+渝北制造”行动,鼓励企业“触网”B2B、B2C业务,鼓励本地中小微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壮大全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鼓励发展新型电商平台,探索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发展等为特征的零售新模式新业态。

优化升级农村电子商务。搭建“工业品下乡入村、农产品进城入市”的双向流通网络。发展农资农产品端到端配送供应新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实施电子商务扶贫行动。提高网点覆盖率和站点综合利用率,鼓励开展快件分拣及收投、电商产品展示及代销代购、农产品代销代购等功能,健全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的物流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

第二节持续完善治理服务体系建设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为新业态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规范市场竞争,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强化服务业经营者责任。完善跟踪服务企业机制,按权限协助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完善商务服务体系。加强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完善产品质量、诚信守法监督手段,营造商务发展环境。完善商务数据统计机制,加强与统计部门的统筹协调,推动建立行业统计制度,建立部门统计与统计部门协调一致、互为补充、覆盖全行业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加强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分类运输体系建设,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垃圾分类收运网络两网融合。

强化商务领域风险防控。健全商务领域风险预测预警体系,建立市场供应、成品油流通等风险预警制度,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风险信息。强化安全监管机制,定期排查商务领域安全风险点,分级分类管控风险。构建风险处置机制,落实安全风险责任机制,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化解风险。

第三节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全力服务两江新区并协同发展。协同共享招商资源,建立招商信息交流、重大项目落户协调等机制,联合举办招商活动,共同引进一批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外向度较高的市场主体。共同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支持国博中心举办各类展会,吸引优质会展项目,共同做大会展经济,协同打造两江国际影视城旅游新名片。推动与两江新区、两路寸滩综合保税区共享物流政策,用好保税、口岸资源,推动扶持政策联动共享,促进平台共建共享国际贸易功能系统,围绕通关物流效率提升、国际多式联运、开放型产业发展等推进制度创新。

深化与成渝地区和友好城市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区域共建合作机制,加强与成都、广安、南充等城市之间的省际合作,通过开展与合作城市商务工作交流会、项目对接会,推进渝北和合作城市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加强与成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国际贸易、跨境消费、数字贸易、生态康养文旅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广安协作,加快启动高竹新区“无水港”项目,共建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推动高竹新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相关领域,深化与四川各城市合作,支持特色产品互展互销,依托各大商圈、特色商业街等消费空间建设川渝城市特产展销馆。

第八章健全规划领导和保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坚持党对商务工作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渝北商务领域有效落实。坚决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决策效能。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充分发挥渝北商务系统各级党组织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第二节强化政策支撑

进一步完善商务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市级政策和资金项目,调整、丰富区级商务流通、外经外贸相关政策,加强区级相关政策在商务领域宣传,努力实现政策对商务领域正向拉动最大化。强化政策前期调查研究力度,增强政策的战略性、导向性和稳定性。健全资金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产业政策资金使用绩效。

第三节加强商务主体培育

培育发展商务领域大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供应链整合能力、有效引导生产、推动内外贸融合的龙头企业。指导支持中小微商务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壮大中小微商务企业群体,增强商务发展活力。引导商务企业扩大外向度,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新型开放主体。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区设立功能总部、区域营运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等。

第四节建设高素质商务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建立商务领域咨询专家库,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依托高等院校,加强商务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支持商务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与国内外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和紧缺型急需人才,为渝北区商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与渝北区商务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第五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商务领域规划体系,确保本规划任务精准落地。加强与《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协同。强化目标责任,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衔接,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纳入年度工作。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商务发展任务。完善评估体系,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义学路3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20002 ICP备案号:渝ICP备0800171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81号
渝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