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渝北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渝北府发〔2019〕5号】
渝北府发〔2019〕5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渝北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街道办事处,区属有关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渝北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重庆市渝北区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渝北府发〔2018〕18号)同时废止。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月30日
渝北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2018—2022年)
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渝府发〔2018〕47号)精神,做好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有关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聚焦特色水果、绿色蔬菜、中药材、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在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引领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渝北乡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到2022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个以上、实现主要农产品监测全覆盖,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打造1个重庆市渝北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0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全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权和动态管理机制全面形成,品牌农产品实现全程可追溯。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选育推广优良品种
实施种源工程,依托西南大学、市水产研究所、市中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开展农业新品种生物基因速测,建设名特水产良种繁育场、灵芝等名贵中药材组培中心或快繁中心,积极推进水果、蔬菜、中药材、水产等良种组培繁育。优化品种结构调整,调优柑橘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晚熟柑橘,加强沃柑、W·默科特、杂柑、塔罗科血橙等优良品种选育,建设品种品比试验园。中药材主要发展百合、石斛、灵芝等主导品种。调味品重点发展辣椒、花椒等原料产业。特色水果主要以蓝莓、杨梅、草莓、李子、葡萄等为主。开发松浦镜鲤、长丰鲢、湘云鲫、黄颡鱼等优质高产高效水产品种。到2022年,全区发展水果面积30万亩、蔬菜面积30万亩、渔业基地2万亩、中药材3万亩,形成65万亩特色产业格局。
(二)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
1. 推行农产品绿色生产。继续推行“生态种植+健康养殖”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全面推广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规范限量使用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兽用抗菌药物。开展可降解地膜示范应用,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
2.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建立覆盖产地环境、基地建设、设备设施、过程规程、质量要求的全方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到2022年,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规程)100项以上。引导和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养示范,集中打造50个生态环境良好、技术成熟、按标准组织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3. 强化投入品监管。实行区、镇街、村社“三级”监管,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合理用药,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推进农资连锁经营,依法强化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和农膜等农资产品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兽用抗菌药滥用、私屠滥宰、水产品非法添加、生鲜乳违禁物质使用等专项整治。全面推行农业投入品实名购买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单位严格执行休药期、生产记录等制度。每年区级例行风险监测分析样品3000个以上,各涉农镇街快速检测样品300个以上。
4. 加快追溯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实行区、镇街、村社“三级”追溯管理,推动与市级平台对接融合。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示范应用全覆盖。推进追溯点建设,鼓励镇街监管机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主体上线应用。加快推进农产品追溯与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等挂钩。
5.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种植业、养殖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行动常态化,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推行规模主体名录管理和网格化监管,将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名录管理。
6. 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深入推行兽医工作“三项制度”,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全面落实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等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覆盖率达到100%,绿色防控在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覆盖率达到100%。
(三)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1. 健全农业品牌体系。加强“渝北乡愁”品牌建设和管理,把产前、产中、产后管理贯通起来,打造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授权符合要求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使用“渝北乡愁”品牌,建立品牌农业企业信息库,对农产品品牌实行目录管理,全面提升渝北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加大培育“三品一标”力度。每年新通过“三品一标”认证10个以上,严格认证准入和证后监管,健全动态管理和淘汰退出机制,建立“三品一标”新认证及退出通报制度。
3.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品牌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品牌农产品评选认定,支持其申报市级品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比较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品牌整合,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构建集群发展格局。
4. 做实品牌宣传推介。强化农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注重产品包装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加大对“渝北乡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展示展销门店、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将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积极推进落实,建立和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研究部署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发展工作。坚持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定人、定责、定目标,积极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促动”的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长效机制,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要素保障。区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要向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倾斜。对获得“三品一标”、重庆名牌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给予奖励和扶持,对当年获证的主体实行财政直补。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完善农业担保体系,推动担保业务向镇村下沉。加大涉农贷款贴息力度。将农业优势特色新品种纳入政策性保险及天气指数保险范围。完善农业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优势特色产业用地,单列安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专项指标,重点保障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项目用地。
(三)加强政策扶持。根据《渝北区临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扶持奖励(试行)办法》,对绿色防控示范园、追溯体系建设、检测体系能力建设、品牌建设给予补贴;对自建电商平台或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年销售农产品达到一定金额的,给予奖励;对新建标准化蔬菜加工池、标准化冷藏库、标准化农产品社区店给予补助。
(四)加强改革创新。稳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向面上推开。建立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长效机制,持久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发展一批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提供设计、营销、包装和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五)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强化农村公路与农业基地、林场、乡村旅游有效对接,与供销、邮政快递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衔接。提升光纤和4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广度和深度,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构建城乡布局合理、均衡发展、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大数据建设和信息化服务,打造一批“互联网小镇”和“移动互联网村”。重点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农业节水行动,构建符合丘陵山区特点的农业灌溉供水网络体系。推进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优化电网结构,加强低电压线路改造、增加配变数量,提高无功补偿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