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 > 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877L/2015-08980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人民政府 
    • [ 生成日期 ]
    • 2015-04-22 
    • [ 发布日期 ]
    • 2015-04-22 

关于公布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渝北府办发〔2015〕47号】

渝北府办发〔2015〕47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公布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园区管委会,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05〕223号)精神,经组织专家评审、公示并经区政府同意,现将《九禽形意推拿功法》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渝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予公布。
请各地各部门及相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1.渝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渝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17日
附件1
渝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3项,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Ⅸ-1
传统医药
九禽形意推拿功法
重庆正国九禽
推拿研究所
2
Ⅷ-9
传统技艺
刘记永吉盐水鸭
渝北区文化馆
3
Ⅷ-10
传统技艺
巴国阴米
重庆市巴江水
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4
Ⅷ-11
传统技艺
茨竹藠头传统技艺
茨竹镇
5
Ⅷ-12
传统技艺
茨竹青椒鱼传统技艺
茨竹镇
6
Ⅷ-13
传统技艺
鲜花椒油传统低温制作工艺
重庆帆田商贸
有限公司
7
Ⅷ-14
传统技艺
土家人山珍牛尾火锅制作技艺
重庆市毕兹卡
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8
Ⅷ-15
传统技艺
天子窖酒酿造制作技艺
重庆红剑酒业
有限责任公司
9
Ⅷ-16
传统技艺
漆器髹饰技艺
重庆三弄堂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
10
Ⅷ-17
传统技艺
谭氏面塑
龙兴镇
11
Ⅷ-18
传统技艺
棕编手工艺
龙兴镇
12
Ⅻ-4
体育竞技
石坪龙
玉峰山镇
13
Ⅲ-1
传统舞蹈
赵氏莲箫
玉峰山镇
附件2
渝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九禽形意推拿功法
    九禽形意推拿功法系吸取动物形意特征,调理经络、贯畅血脉,融道学、中医学为一体而形成的一套独特推拿功法。它模仿蛇、鹤、鹰、虎、熊、猿、鹿、龟、虫等动物的形态特征,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十二经络诸项原理,吸纳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形意拳等精髓整合而成。它主要采用意念力、螺旋推力、震动力、抖动力,根据人体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对病变部位进行推揉调治,达到增强人体的各关节稳定力作用。它对血栓、梗阻、颈椎、胸椎、腰椎、脏腑功能等多种疑难杂症起到调理治疗作用,尤其是对软化血管具有独特作用。
刘记永吉盐水鸭
刘氏盐水鸭历史悠久,制作方法可追溯到260年前,属于南京盐水鸭最早期工艺。刘氏盐水鸭是低温熟煮,煮制过程使得盐水鸭的嫩度达到最佳程度。低温熟煮也使盐水鸭肌肉储水性好,保持了鸭肉多汁。所用卤料均为纯天然名贵香料,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品。其特有工艺:“炒盐腌,清卤复”,增加鸭的香醇,“烘得干”减少鸭脂肪,皮薄且收得紧,“煮得足”,食之有嫩香口感。
巴国阴米
    阴米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食材,其制作工艺考究,环境要求苛刻。不能日晒,只能阴干,并且对季节也很挑剔,在每年的霉雨季节不适合制作阴米。空气中湿度太高做出来的阴米的米粒内部容易发霉。
    阴米是一种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养生食品。尤其是糯米通过一系列传统的制作工艺将人体不易吸收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蛋白,易于人体的吸收,将谷物里的糖分分解。尤其对孕妇的产后恢复大有益处。食用的方法很多,可炖,可蒸,可煲,也可炒。
茨竹藠头传统技艺
    茨竹蕌头是重庆的传统名特食品。其种植和加工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特殊的土壤、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使茨竹蕌头独具色白、肉嫩、无渣等优点,传统的两次发酵、地窖贮藏、井水勾兑等加工工艺使产品色泽晶莹透亮。由于茨竹蕌头有以上优点,在清代,它是清廷指定的进贡食品之一。茨竹蕌头口感嫩、脆、酸、甜,并略带辣味,具有健脾开胃、去油腻、增食欲作用。它既可单独食用,也可作为配料,制成多种美味佳肴,因而在清宫中留了“久吃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蕌头”的赞语。
茨竹青椒鱼传统技艺
    渝北“茨竹青椒鱼”作为一种民间鱼加工食用做法,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当地优质青椒成为当地一种餐饮的文化表现形式,据《江北县县志》记载, 茨竹青椒鱼做法在清朝时期就开始广为流传。
    以茨竹特产——茨竹鲜青椒酱、青花椒、鲜鲢鱼或草鱼为主要原料,配茨竹特色苕粉、大蒜、老姜、黄葱段、料酒、盐、黄豆芽等精心制作。
    茨竹青椒鱼用独特的配料,鱼味腴而鲜美、营养丰富,特色菜系、鱼味道多变,青椒鱼,颜色碧绿,味道清香,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青尖椒和青花椒更让人辣得痛快,麻得过瘾,让人食后回味悠悠不愧
鲜花椒油传统低温制作工艺
辜氏的“低温制作鲜花椒油”,味辛、性热、归脾,芳香四溢,除湿止泻,杀虫止痒。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十里八乡,远近闻名。首先将鲜花椒采摘,清理挑选后,用荣昌生产夏布包好,放入石臼内进行冲压出“糊状”物质,再将植物油和水按比例加入其中进行搅拌,然后经过几小时自然沉淀,最后将表面的花椒油取出,得到可食用的鲜花椒油。
土家人山珍牛尾火锅制作技艺
土家人山珍牛尾火锅技艺起源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间,在秀山建县前,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废境内土司,置秀山县。在今石耶司、平凯一带,是养牛、贩牛、杀牛最活跃地方,但当时专门食用牛尾者却并不多,其有喜食者,经数次研究,主以“牛尾、牛杂”,配以“土家苗家腌菜、腌椒、野生菌菜等”,烹出盛誉当时的“煨炉子—牛尾汤锅”,后经重新改进为土家人山珍牛尾火锅。
土家人山珍牛尾火锅在传统的原有烹饪工艺基础上,以三十多种菌粉秘方配制菌汤,配料自家秘制的腌菜、腌椒、包括二十余味中药材香辛料辅以炒制,结合都市人口感及养生之道,在生产加工流程进行了科学的局部升级,把山珍(野生菌菇)与牛尾分锅煮食,辣、淡分开,既可喝上鲜香味纯的野生菌汤,又能品尝酸辣开胃的牛尾等菜肴,让菜品更加完美,营养更丰富,回味更持久。同时,体现了土家风味火锅的独特口感特色,是老少皆宜的进补的佳品。
天子窖酒酿造制作技艺
1858年清咸丰年间,童氏于四川绵竹剑南古镇创办红剑酒坊传承技艺,后迁至重庆。2012年,后人童必建创建了国内首家以私人定制窖藏酒服务及酒类存储服务为主的“天子窖酒类销售储藏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将红剑酒坊的天子窖酒酿造制作技艺运用深化延伸至窖藏酒领域。
天子窖酒以当地的纯高粱、古井水为原料、以祖传酒粬配方,由经验丰富的资深酿酒大师采用百年祖传酿造技艺,经过一整套传统独特的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贮存等工艺酿造而成,所有酿造环节均采用纯手工进行,其度高60~65度、味甘劲浓,被称为红剑系列天子窖纯白酒。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天子窖酒多次参加市、区农产品展销会和酒品鉴会,其香浓醇厚的口感在全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均名列前茅,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漆器髹饰技艺
重庆漆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发展于秦汉,鼎盛于隋唐,绵延至两宋元明清。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在继承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尤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苎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漆器髹饰技艺在继承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尤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苎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
谭氏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渝北面塑由山东面塑艺人时振山传入,谭氏家族继承发扬光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面塑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的优点。
捏面艺人,主要根据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动漫、历史人物的原型,加上源于生产、劳作的灵感,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现在面塑的形态各异,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棕编手工艺
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辅以竹叶、玉米皮、麦草、麦秆等材料的纯手工制作技艺。后来棕编艺人们传承了具有观赏价值的更多棕编特色工艺品。从而棕编也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一是实用价值:妇孺皆能,棕编手工艺品对美化家庭,丰富人们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用棕叶制作的服饰、草帽、提篮、提袋、坐垫、地席、门帘、草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物品多以实用为主。二是艺术价值:如棕编版画等,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悬流飞瀑等题材,有一定的艺术性。
石坪龙
    石坪龙保留了传统舞龙中“龙”的游弋、起伏、翻滚、腾越、穿插、盘旋等动作,队员都各有分工,分别扮演举珠玩宝逗龙者、举龙头、龙身和龙尾者,其中举龙头的队员最重要,最辛苦;舞龙时鼓乐助阵;有时还有彩船,彩狮营造氛围。石坪龙舞的龙灯,历年多是用黄绸扎成的金龙,龙头、龙鳞由其它彩色调和。队员服饰以红色或明黄为主,扎头巾,拴腰带,非常的精神和有气势。
赵氏莲箫
莲箫,具有唐宋三峡的民间竹枝歌舞遗风,具有极强的群众基础,是三峡地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自清朝末期至改革开放前,民间自娱自乐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之一。赵氏莲箫,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如今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传承人赵品生,已年过七旬,其妻方兴珍,也是赵氏莲箫的传承人和爱好者,赵品生七八岁就开始跟祖父学习莲箫,背莲箫唱词。因为莲箫唱词好听、押韵,又有教化人和给人带来欢乐的好处,他从那时候就爱上了打莲箫。不同的时期,赵老都参加宣传队,并以打莲箫的形式,配用经典的唱词为老百姓作娱乐宣传。
公开方式:公开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17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义学路32号
网站标识码:5001120002 ICP备案号:渝ICP备08001718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481号
渝北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