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出台 把渝北建成现代化山地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龙湖公园时光小区内的雨水花园
近日,记者从区住房和城乡建委获悉,《渝北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明确,到2035年,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成为普遍形态,把渝北建成现代化山地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据了解,所谓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形成安全、舒适、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净化城市水环境。
记者在中央公园内的市级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示范基地看到,该示范基地将海绵理念与园林景观充分融合,按照不同植物搭配,打造出6个雨水花园典型设施,可收集、净化欢乐广场约2000平方米不透水地面的雨水径流,部分净化的雨水储存到蓄水池,晴天可用于雨水花园基地浇灌,在有效降低初期雨水汇集强度和面源污染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清新怡人的休闲环境。
不仅仅在中央公园,在渝北区的部分小区、学校、园区、城市道路,都已实施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是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了让更多的渝北人享受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福利,我区将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恢复城市“海绵体”,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生态城市。
根据《方案》,到2025年,渝北城市建成区45%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规划覆盖度100%,天然水域面积变化率不减少,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100%;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5年,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成为普遍形态,把渝北建成现代化山地城市城水共生的典范。
蓝图已定,重在落实。在接下里的工作中,我区将抓统筹,完善规划管控体系。坚持规划引领,评估和修编渝北区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加强规划指标衔接,在其他相关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及公共海绵设施控制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指标纳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范指标调整流程,明确特殊项目海绵指标调整机制;强化项目前期管控,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前期审批环节。
抓系统,推动涉水设施建设。加快排水防涝建设,落实雨污分流改造效果,建立区级易涝积水点动态数据库,实现市政道路易涝积水点动态清零;加强河湖综合治理,注重维持河湖自然形态,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加强生态修复建设,强调“天然海绵体”的保护,通过绿色海绵设施建设,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落实公共海绵建设,提升周边区域雨水调蓄能力,实现景观休闲、防灾减灾、雨水利用等综合功能。
抓重点,谋划片区达标建设。发挥各建设管理片区区属国有公司统筹建设优势,落实片区海绵建设要求,空港新城、空港工业园区、前沿科技城、木耳航空物流园统筹新建和已建区域的海绵达标建设,注重源头海绵和公共海绵建设;落实拓展区海绵建设要求,同德片区、多宝湖片区、兴旺片区、农高片区、长河片区、朝阳片区发挥拓展新区优势,制定拓展区海绵城市规划,注重自然保护和连片建设;落实老城区海绵建设要求,三龙片区和两路片区以问题为导向,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高品质示范引领样板,精心打造多个具有山地特色的“+海绵”项目,形成精品效果示范,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品质有效提升。
抓质量,加强建设过程管理。我区各部门将强化海绵城市建设信息报送,动态更新项目库和项目进度,坚持海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提升设计环节质量管控,规范海绵设计内容,提高设计单位和审图机构对海绵设计和审查重视程度,明确施工图抽查机制;强化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落实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职责;加强验收阶段质量把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和抽查工作,落实海绵城市工程档案归档要求。
抓运维,长效发挥海绵作用。全区将推动智慧海绵建设,建立区级海绵城市管理系统,高效对接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探索智慧海绵监测奖补机制,鼓励各单位建设海绵监测设施;完善运维管理机制,落实各类海绵设施运维单位,建立海绵设施的运行状况检查和考核制度;建立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各运行维护单位编制海绵城市设施应急处置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