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救灾

    • [ 索引号 ]
    • 115001127958876282/2022-00012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民政、乡村振兴、救灾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龙塔街道 
    • [ 生成日期 ]
    • 2022-01-13 
    • [ 发布日期 ]
    • 2022-01-13 

龙塔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推进我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区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重要论述精神,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分级负责、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原则,依托和整合现有的救援力量和资源,深入推进街道、村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体制建设,不断强化军地合作,不断完善运作机制,打造一支指挥协调顺畅、处置快速有力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提升我街道综合应急救援水平。

二、组织领导

成立龙塔街道综合应急救援指挥部

政          委:任山城

指    挥    长:唐  滨

副  指  挥  长:熊  军

成         员:罗大荣、夏  浪、邹大刚、曾海中、李燎原、付永均、熊常琼、林  毅、蔡例宴

街道综合应急救援指挥部主要职责:

1.领导、指挥和协调全街道范围内火灾、城市内涝、安全生产等事故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建立健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

3.组织全街道应急救援各支力量开展抢险救灾训练、演练;

4.完善预警联动机制和应急救援现场工作机制;

5.街道党委和上级交办的其他抢险救灾任务。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三个应急救援工作组。

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全街道应急值班值守,负责全街道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应急保障等工作。

防汛抗旱应急救援工作组设在经发办,罗大荣兼任工作组组长。负责全街道防汛抗旱的应急指挥、调度及配合武装部做好应急队伍组建、培训、管理工作,负责防汛抗旱应急值班值守。

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组设在规建办,蔡例宴兼任工作组组长,负责全街道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宣传防范、应急调度、现场处置工作,配合武装部做好街道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培训、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和火灾应急救援工作组设在应急办,王庭文兼任工作组组长,负责编制修订街道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通报工作,协助上级部门事故调查,指挥调度安全生产和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全街道应急值班值守工作。

三、救援队伍

(一)组建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按照“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常态化备勤、正规化训练”的原则,组建街道级综合应急救援队,承担防汛抗旱、地质灾害及火灾安全生产等综合施救任务。

队    长:王庭文

人员组成:艾义勇、曾春均、胡贵兵、曹延国、令狐遥、刘成文、王周军、尹世宏、彭应云、龚子尧、刘  洋、陈陆兵、李  明、谭淞元、李仁仪、黎  闯、赵  刚、唐英瑞、杜  鑫。

街道应急救援队应装备齐全,满足不同季节、不同类型的抢险救灾需要。扑灭火灾时,原则上按照4人一组编配,每组确定带队负责人1名,配备3具手提式干粉灭火器、2张灭火毯、4具防烟面罩、1部对讲机、4套防护鞋帽服装等物资装备(由武装部、应急办保障);防汛抢险时,原则上按照10人一组编配,每组确定带队负责人1名,应当配备1只石锤、1把油锯、10个照明工具、10件雨衣、10件救生衣、6把铁锹、50米棕绳等装备,同时要预备足够的石料、编织袋、木桩等防汛物资(武装部、经发办保障);地质灾害抢险时,原则上按照10人一组编配,每组确定带队负责人1名,配备1套简易破拆工具、1套简易扩张工具、2张折叠式担架、6把铁锹、10个照明工具、2部对讲机等施救装备(武装部、应急办保障)。各类物资装备要集中存放,专人管理维护,定期检查。

在防火防汛等重点季节,综合应急救援队队员要相对集中实行24小时备勤待命。在接到街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指令后,原则上20分钟集结完毕,在第一时间赶赴指令地点开展救灾工作。

(二)组建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除龙盛社区、渝鲁社区、月隐湖社区自行组建综合应急救援中队,剩余十个社区以“微型消防站”备案表中人员作为队员,至少配备灭火器6具,铁锹2把、对讲机4台、防烟面罩20具、油料等救援器材若干件。

街道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动、组织各社区综合应急救援中队。在防火防汛等重点季节,各社区综合应急救援队队员要相对集中,实行24小时备勤待命,在接到街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指令后,原则上20分钟集结完毕,在第一时间赶赴指令地点开展救灾工作。

四、基本制度

(一)人员管理制度

1、街道应急救援队实行24小时分班编组值守,每班不少于3人,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随时做好出动准备。

2、坚持每日交接班制度,调整、落实值班力量,核查清点器材装备,并由站长(副站长)签字确认。

3、交接班时,接到警情,由交班人员负责出动。待处置完毕再进行交接班。

4、严格考勤制度,考勤由副队长负责;非特殊原因不予准假,请假必须队长审批。

5、实行签到打卡制度,每月5日由副站长将签到表及考核情况呈队长审阅交街道应急办。

6、每周开展一次灭火救援业务训练或学习,熟悉掌握灭火救援技能、各类消防设施器材性能和使用方法。

7、每月开展一次辖区道路、水源熟悉的工作,掌握辖区基本情况。

8、每季度开展一次灭火疏散逃生演练,及时总结分析问题不足,修订灭火应急预案。

9、应急救援队人员要加强对器材装备的检查、保养,定期对辖区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对不能正常使用的器材装备和公共消防设施,必须及时登记并立即上报。

10、不得将执勤装备用于私人事务,因故意或工作疏忽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教育培训制度

1、政策法律学习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严格落实。

2、业务理论学习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学习与火灾、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等相关的专业理论和紧急救援基本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完成作战任务。

3、实战技能学习,学习消防灭火设施设备使用方法,专业救援工具使用方法,以及急救专业技能。

4、学习期间,队长对学员进行监督,学员不准迟到、早退、不准交头接耳、大声喧哗,要认真做好记录。

5、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考核不及格者进行约谈,连续两次不合格,予以辞退。

(三)训练制度

1、坚持“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工作原则,”切实做好训练工作,按照本辖区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的训练。

2、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耐力、力量)、消防设施设备操作训练,简单急救相关训练。

3、按计划完成周、月、年度训练,达到计划要求。

4、应急救援队伍必须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模式。

5、坚持每天进行体能训练,每周一次装备操作训练,每月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者不安排进行现场救援工作。

(四)场地管理制度

街道7楼健身房作为体能训练(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场地

1、健身房对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队员级全体机关干部开放。

2、使用器械前因了解器械使用方法,初次接触需其他使用过该器械的同志在场指导,并使用较小重量,在熟悉器械后逐步增加重量。

3、场内器械严禁带出健身房,防止丢失,如有损坏,及时报告。

4、锻炼完毕应将器械放置指定位置,并将垃圾带出场地,保持健身房干净整洁。

5、禁止吸烟。

街道停车场作为列队训练及专业训练等需要较大场地的训练场所

1、训练完毕后及时打扫场地,恢复原状。

2、训练时在停车场入口应放置锥桶,防止车辆突然驶入造成危险。

3、训练时应注意其他人员、车辆、设施等,防止人员受伤和其他财产损失。

(五)装备管理制度

1、要成立物资储备库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储备物资的检查更新、维护保养工作、要求每三个月进行检查保养一次。

2、应急物资储备库要悬挂醒目的标牌,做到门禁管理,易进易出,并做好防火、防水、防潮、防盗工作。

3、加强储备仓库规范化建设,设置标准货物架(台),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台账,做到实物、标签、账目相符。

4、严格执行调度命令,做好应急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做好发放记录。救援结束做好返还物资的清点验收。

5、非事故情况下,任何班组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应急物资装备。特殊情况须经科室领导同意并及时补充或归还。

6、在定期检查中发现应急救援物资毁损、丢失的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后勤保障制度。

指挥部办公室要会同各职能部门,做好抢险现场临时指挥所、参演或参战等人员的后勤保障事务。参加现场抢险救灾的其他人员后勤保障工作,由社区、各单位自行负责保障,所需费用事后报财政据实拨付。

五、强化保障

(一)街道办事处将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街道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各社区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配齐配强抢险救灾装备物资。

(二)街道应急办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的配备和管理工作,保证装备器材完好率。

(三)经发办、规建办负责全街道范围内的可用于应急救援的机械设备调查登记工作,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紧急调用、征集、补偿机制。

(四)应急救援队员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医疗、工伤、抚恤等待遇。

(五)对在抢险救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