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

    • [ 索引号 ]
    • 115001127958876282/2025-0010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龙塔街道 
    • [ 生成日期 ]
    • 2025-04-01 
    • [ 发布日期 ]
    • 2025-04-01 

旅游账丨打卡社区 吸引力背后的多方共赢

        当社区更新遇见文旅基因,老物件与新业态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熟悉的社区不再是单纯的居住空间,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记忆的城市微缩剧场,也成就了一场居民、游客、商家和社区的多方共赢。

如今的北仓里成了年轻人的旅游热点

  新旧共生

  江北塔坪、渝北四村现在有了一个全新的名称——“北仓里”,在小红书上是年轻人热衷的“打卡”热门地,以其浓厚的生活气息走红,有的本地人甚至称之为“重庆人自己的多巴胺社区”。

  “我们是从广东来重庆旅游的,网上有很多人推荐北仓里。”3月7日下午,蔡莹和两个朋友一路走一路拍,“挺喜欢这里的,有重庆老社区的味道,却又不沉闷。”

  夜幕低垂,华灯璀璨,紫薇路逐渐苏醒。曾经,这里是位于背街的汽修一条街,如今被称为“重庆小曼谷”。充满独特风情的街道两侧,千米长的距离内汇聚了上百家特色商铺。

  游客卢玥就是在小红书上看到紫薇路的帖子后,专程从外地赶来打卡的。当天的雨,反而让她感受到别样的情趣:“在雨中漫步,随意走进街边一家店,就能喝到风味独特的精酿,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而在南坪街道后堡社区,废弃建筑被改造成“会客厅”,凉亭变身咖啡店,具有20世纪80年代印记的文创景观设施同样吸引越来越多人“打卡”。

  在重庆,这样“逆生长”的社区越来越多。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融入历史人文等举措,一个个老小区、老厂房、老楼宇、老遗迹变身宜居地、“打卡”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历史文脉传承地。

  “新旧共生”的模式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游客可以在青瓦飞檐下品尝咖啡,在斑驳砖墙前选购手作,而本地居民依然在巷道深处经营着柴米油盐的日常。

如今的北仓里成了年轻人的旅游热点

  流量密码

  3月7日下午,塔坪101号楼下,80岁的万德芳和几个老伙伴晒着太阳,一边吃着开心果,一边打着扑克。“万婆婆虽然年龄是最大的,但是心态特别年轻。”旁边一位牌友笑着说。

  “住的房子‘年轻’了,天天都和年轻人在一起,我肯定也越来越年轻噻!”万德芳打趣回应。她在这里住了30多年,是塔坪的老居民,“变化是真的大!你看现在搞得好干净好漂亮,游客多,年轻人多,每天都热闹得很!”

  在北仓里的小路上,不时有年轻的面孔经过。他们抬头是澄澈的天空,脚下是鲜艳的塑胶路,手边触摸的是可爱的涂鸦墙。

  2023年以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头上飞线纵横交织缠绕好似“蜘蛛网”,地面不时溢出污水,楼道里堆满了各种废弃家具……

  “老旧小区到底怎么整?居民说了算。”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党委副书记付艺伟说,为了“改”到群众心坎里,前期通过居民院坝会、网格入户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建议,最终经过“微整形”后形成了30万平方米的创意时尚文化生活带。

  从“线网、铺装、标识、绿化”等人居环境的改造,到“健身器材、社区活动空间”等公共服务的升级,北仓里在改造中实现的,是一种针对常住居民的“新城市生活主义”的表达。旧改后的北仓里不仅成为文旅打卡新地标,也为居民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更通过环境和功能服务双提升,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后堡,曾是老重庆人记忆中最具“烟火气”的繁华地之一。随着时代发展,环境基础设施逐渐“落伍”,许多居民搬离此地。2021年,后堡启动城市更新“手术”,短短两年多时间,楼宇、街道、店铺焕然一新,特色小店争相入驻,片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社区更新正在创造多方共赢的生态。游客的驻足停留为社区商业注入新活力。这种“有机生长”的模式,让老社区在焕发新生的同时,保留了最本真的生活气息。

南岸区下浩里的老街风貌(摄影/郑旭鹏)

  琴瑟和鸣

  离万德芳和牌友们打牌不远处,塔坪102号楼一楼全都改造成了对外开放的特色店铺,吸引来不少年轻人开店。周一一、小艺和欣欣3个90后“冲浪少女”,今年初就在这里成为创业合伙人,开了一家手绘店,“生意好的时候,每个人一天要画20多张手绘。”

  像周一一、小艺和欣欣这样在北仓里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北仓里试点建设过程中,观音桥街道通过引导社会主体进行业态升级,新增文创商业等约80家,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带动投资约3000万元,社会投资共约6189万元。

  重视“面子”,更要关注居民生活和商户生存的“里子”。

  店主王情已经在紫薇路创业5年,另一家融合料理合伙人沐正阳则认为,改造后的紫薇路定位清晰。一些在紫薇路的商家向我们透露,在节假日客流量高峰时期,日流水可达一两万。在他们看来,这种老社区改造后的吸引力在于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便捷的地理位置,能够让游客从“路过”变成“目的地”,进而为社区带来经济活力。

  目前,紫薇路特色商业街的改造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实现了从经营业态单一落后、街区环境脏乱差、沿街门店经营困难的汽修一条街,到拥有特色门店160余家、各类业态健康发展、商铺租赁率高、年营业额达10亿元的特色商业街区的华丽转变。

江北区紫薇路如今被称为“重庆小曼谷”

  流量效应带来的蝴蝶效应同样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紫荆路社区党委书记汪春美介绍,为破解“商住融合”治理难题,社区成立了紫荆路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并开设“民意话吧”,为紫薇路特色商业街的商家和住户搭建起沟通零距离、难题零积压、服务零阻碍的诉求收集、办理、反馈平台,“党群服务中心专注解决矛盾纠纷,回应群众关切,让新经济与慢生活、人情味与烟火气和谐共生。”

  我们还注意到,社区同时引导商户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短视频制作剪辑、咖啡调理、烘焙等10余项就业技能培训,助力居民拓宽就业门路、提升就业技能。

  “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以民心为尺,才能量出幸福刻度。”汪春美表示,当治理从“政府独奏”转向“社会合唱”,城市烟火与宜居生活自能琴瑟和鸣。

  多方共赢

  城市社区经历着从“空间更新”到“文化再生”的蜕变,一条条城市烟火气的老社区“后街”,正是通过城市更新吸引人气、拓展时尚消费新场景的有益尝试。

  渝中区打造出戴家巷、小黄楼、大贵巷、鲁祖庙、妙街等一批“爆款”街巷,还有待开发的街巷达33条。未来,渝中区将围绕解放碑—朝天门商圈核心主轴,打造“一核两滨七街十巷”的“后街”经济集群。此外,江北区莺花巷、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十二巷等,都是由老街巷改造后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今年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突破攻坚年”。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新重庆建设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任务。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改造更像是超大城市治理的“微革命”,其意义远超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治理能力的升级。

  城市生活离不开“人”本身。社区改造既需要从社区的人文历史土壤中重新生发,找到城市的更多可能,也需要关注居民生活和商业改造的融合矛盾,回归人的核心需要,同时真正焕发出社区空间里的“内容经济”与“体验经济”。

  正如付艺伟所言,让每栋老房子都成为会讲故事的导游,让游客在漫步中解码城市的集体记忆,也让本地居民重新发现社区的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