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 索引号 ]
    • 11500112MB193784XN/2023-00206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卫生健康委 
    • [ 生成日期 ]
    • 2023-05-18 
    • [ 发布日期 ]
    • 2023-05-23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区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提案第292号的复函

余璐委员:

您在渝北区政协第十六届二次提案第292号中提出的《打造渝北区医美产业集群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此提案,我委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召集有关同志作了专题研究。现就您提出的打造渝北区医美产业集群有关建议办理答复如下:

一、强化创新驱动力,激活发展动能

一是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三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积极引入有深远影响力的院士及高水平医疗人才,培育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争取在大健康领域重要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二是建设高端研发平台。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合作共建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强化公共服务平台与产业发展的相互驱动作用,加快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三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渝北大健康产业前沿技术专项,重点开展基因检测、特种检测、干细胞再生医学等技术研发。加强大健康产业瓶颈技术攻关,着力突破新型疫苗发现、基因治疗药物等“卡脖子”技术。强化临床诊疗新技术研发,加快高特异性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检测等技术研发应用。四是提升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能力。加强区域内研究院、企业、医疗机构合作,推动重大药物研发成果落地转化,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疫苗等的创新研发。对接企业需求与各类临床资源,开展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精准医疗、临床检测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健康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二、提升平台带动力,夯实发展载体

一是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充分利用渝北区医疗资源、生态资源与自然资源优势,培育壮大具有渝北特色的医药产业聚集区,打造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建设健康产业集聚区,发展一批业态资源优、集聚效益好、辐射效应广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支撑力。二是做大互联网大健康平台。加快推进“区域卫生健康智慧化平台”建设,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多维医疗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不断完善智慧养老云平台,推进“智慧养老”建设。三是做优大健康服务交易平台。依托智博会、西洽会等国际大型会展,大力推介渝北健康产品和服务品牌。依托区内悦来国际展览会展城,积极举办大健康产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专业论坛等活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渝北。发挥各类健康产品第三方交易平台作用,增加药品、医疗器械及相关医用产品的交易规模。

三、发挥主体牵动力,激发发展活力

一是加快壮大龙头企业。瞄准现代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鼓励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效应,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引进大健康产业重点领域高端人才,推动知名企业落地渝北,围绕医疗服务、医美服务、生物医药、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管理、健康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一批产业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大健康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参与龙头企业订单对接、供应链协同、技术协作,提高产业集群分工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市场拓展等方面支持力度,营造创新创业宽松环境。三是加快健康产业人才引培。依托“人才强医”工程、“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三名一站”打造等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引进一批大健康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建立与其他地区人才交流中心及大型猎头公司的合作模式,共享健康产业人才资源。把渝北大健康产业人才纳入“临空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渝北工匠”计划等,构建更为多元的人才支撑体系。

四、突出品牌促动力,创造发展优势

一是提升健康品牌影响力。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美容、医药流通等重点领域,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特色品牌产品。紧贴康养市场需求,开发一批温泉康养、森林和气候康养、中医药康养、运动康养等精品,提升“统景·峡江”温泉度假区等国际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围绕健康体育产业建设,把“一带一路”中欧篮球冠军杯赛等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围绕健康管理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慢病管理、妇幼保健、亚健康检测、心理辅导等健康管理高端品牌。二是完善产业发展标准体系。推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建,提升品牌价值。主动对标大健康产业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家标准,鼓励企业率先采取国内外先进标准。支持医疗美容、现代中药等行业领先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行业技术和产品品质的门槛,减少行业的无序和恶性竞争。加快中医药、养生养老、健康旅游等重点领域地方标准研制,鼓励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地方标准修订,抢占标准话语权。三是增强品牌经营推广能力。加强对区域品牌授权产品、服务的质量监管,支持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共品牌,通过规范包装、联合推广等形式,形成品牌合力,提升品牌价值与公信力,争创一流品牌。引导企业把品牌建设贯彻生产和服务始终,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的品牌经营能力,引导树立品质、品位、品牌意识,增强创名牌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专业展会等开展全方位品牌宣传,提高渝北健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深挖服务倍增力,营造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除三级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港澳台独资医疗机构外,举办医疗机构的按照“两证合一”材料清单进行收件、审批,无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申请材料一律取消。落实《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规范做好我区新办诊所的备案登记,诊所不再经过行政许可,只进行备案登记,并准许公司经营。二是持续开展政务服务“四减”行动。平均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85%以上,医师护士首次注册业务由3-5个工作日,医疗机构校验时间由30日压减为15日;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许可、中医诊所备案以及母婴保健服务资格许可,通过窗口统一安排人员现场踏勘,由30日压减到15日。严格落实窗口受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政策,凡是能通过网上核验的信息,不再要求重复提供,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材料大幅减少;在减少跑动次数方面,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到100%,即办事项占比不低于50%。三是加强川渝医疗卫生合作。与德阳市签订《促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建立健全交流协作机制,双方互派医师开展查房及坐诊,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知识讲座培训及学术活动共享。与广安市签订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完成两地重点专科专家库组建,共同开展了渝北区重点专科评审;渝北区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字医药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中医院特色科室建设、医疗信息安全管理、便民服务等工作进行线上线下指导。四是加强惠企政策扶持。2017年以来,区政府每年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车间等给予扶持,对项目最高扶持可达固定投资的50%、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截止2021年累计扶持区技技改项目303个,撬动企业投资33亿元,技改扶持资金6.21亿元。五是医疗行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目前,空港新城开发公司、创新经济走廊开发公司、城市更新公司、临空投等投融资平台均深耕医疗行业,树兰医院、消化病医院等三级医院等待落地,时光整形医院即将升级为三级整形医院。

再次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关心和厚爱。



重庆市渝北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5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