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动态要闻

渝北 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日期:2022-03-25

核心提示

渝北是全市唯一一个“双两百”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超20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200万),拥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在乡村振兴中,渝北如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据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渝北区将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上先行,在智慧农业、山地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进行探索,推动乡村振兴更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示范

构建“3+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虎年春来早,渝北乡村春更忙。

近日,位于渝北区兴隆镇南北大道旁边的兴隆镇智慧种苗工厂里,工作人员正在进行1600万余株蔬菜和花卉的育苗。

据了解,该智慧种苗工厂,室内配备“人工光+光照”系统、空气加温系统、水平循环风扇系统、智能肥水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雨水回收系统等,实现一键操控。工厂实现了各类种子播种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每天可播种数百万粒;同时配备智能选苗补苗机器人,生产采用全球领先的穴盘育苗技术、人工光培育技术和水培技术,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各类蔬菜、花卉、茶叶及其它各类经济林木种苗。

这是渝北在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上的一个智慧设施农业示范点。

构建“3+6+1”现代农业体系,是渝北在乡村产业发展示范上的着力点。据介绍,“3”是聚焦现代设施农业、都市体验农业、临空高效农业3大方向精准发力;“6”是打造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6大品牌;“1”是高水平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2021年,渝北区在大盛镇青龙村建成全市首个丘陵山地无人果园管理平台,通过无人机近地遥感、三维建模等技术,搭建三维实景地图模型,建立起以智慧农业为核心的数字化三维平台,并入选2021年智博会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十大“智慧农业”精选案例。

渝北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已开始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拓展,初步打造出木耳新乡村、“古洛环线”乡村旅游示范带等农旅融合精品,2021年,乡村旅游收入实现2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

在构建“3+6+1”现代农业体系的乡村产业示范中,渝北将新发展特色道地药材2000亩、生态渔业2000亩,出栏肉兔50万只,建成10万平方米智慧设施农业。渝北启动建设20万吨级现代化柑橘加工厂,提速建设木耳新乡村、巴渝乡愁等田园综合体,建成白俄罗斯风情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民宿经济发展,实施木耳、大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助推渝北乡村经济振兴。

乡村建设示范

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面貌大变样

一条南北大道的开通,拉近了渝北城区与乡村的距离,将城乡融为一体。

据了解,依托南北大道的建设,道路沿线两边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得以快速推进,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出行环境。

让城里人羡慕的“太和人家”,位于大盛镇青龙村6社太和场。如今,居住在这里的30户村民,人居环境也不比城里的小区差。

在乡村建设中,这些原来破烂的旧农房和环境,通过“八改六化”(改房、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水、改电、改路,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文化)整治措施,变成了“坡屋顶、小青瓦、灰屋脊、白瓦头、红吊沿、木门窗、白粉墙、石墙裙”的宜居宜游的巴渝民居。

“太和人家”与农房同时得到变化的是环境:利用本土建筑材料,挖掘乡土文化元素,沿御临河修建的滨河景观步道,恢复水码头景观,修建亲水人行栈道和水边亭榭,提档升级荷塘,营造出依山傍水的田园居住环境。

“以城乡一体化推进的乡村建设,已使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渝北农村大地徐徐展开。

据了解,2021年,渝北就完成农村危旧房整治提升9146户,新改造农村户厕1142户,使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5%。

乡村建设,将成为渝北区今年乡村振兴示范中的重点行动之一。据介绍,今年,渝北将加快建设两江大道北延伸段,改造提升双关路、关旱路等普通干线公路,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实施中心场镇环境提升工程,稳步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加快建设南北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提升。建设古路范家院子等9个居民新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20个;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9个,提速建设碑口水库,盘活利用苟溪桥水库;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改造的质量;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推动5G网络、电商快递向农村延伸等。

深化农村改革示范

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在先行示范中,渝北以“三变”改革为突破,进行深化农村改革的示范,破解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统景镇东河畔地区涵盖远景、江口、长堰3个相邻村,是渝北古洛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在深化“三变”改革中,该镇成立跨村的东河畔生产互助合作社,由三个村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重要职务,镇党委选派有专业技能、懂经营管理的干部到合作社任职。三个村的农户以5397亩承包地经营权、359.85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占股80%;村集体以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占股20%。

集聚土地等资源后,合作社集中栽植大雅、无核沃柑、血橙等优质特色柑橘4636亩,套种茄子、辣椒等经济作物7000亩,同步引进全自动水肥一体化设施,布局数字农业系统、微喷灌溉系统;同时,发展肉兔养殖、生态养鱼、古酱酿造、有机肥料生产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挖掘利用东河渔文化,打造“渔家乐”等乡村旅游精品。

目前,渝北“三变”改革试点村已增加至87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50%,已有66个村的2万农户以8.6万亩土地、2113户农户和1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以3890万元资金入股,引入社会资金12.75亿元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渝北将市场机制、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盘活农房、校舍、办公楼等闲置资产发展乡村民宿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并成功打造出大盛镇廖家湾网红打卡点、洛碛镇“桃韵天池”农旅融合项目,要依托特色项目,形成“村民户户能参与”的发展态势,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三变”改革,突破了渝北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使村集体经济找到了发展路径。2021年,全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6亿元,村均收入超过200万元。净收益8017万元,村均净收益46万元,累计缴纳税金达686万元,向群众分红1060万元。

“今年,渝北将继续深化‘三变’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探索能促进乡村振兴的改革路径。”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渝北要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聚焦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农业产业注入发展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成效迈上新台阶。

链接>>>

“桃韵天池”里的“诗意乡村”

渝北区洛碛镇大天池村在乡村振兴中建设的“桃韵天池”项目,充满了“诗意乡村”的韵味。

据悉,由洛碛镇集体经济总公司——重庆市碛乐实业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桃韵天池”,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一期占地1.6平方公里,涉及农户198户590人,投资2000余万元。

该项目突出巴渝民居特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集休闲、观光、体验、度假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项目盘活利用闲置资源资产,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成立“农房”经营实体,对现有26户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经营权统一从农户手中集中起来,按照“集体10%、农户40%、公司50%”股权架构,由碛乐实业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装修和专业化运营管理,发展乡村特色民宿。

这个项目的建设,让农民成了乡村振兴的主体。并围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建立起群众参与机制,以群众参与为核心,按照阶段式推进、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全面推进,改变了长期以来涉农项目由政府单向决策的实施模式,进一步推动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乡村振兴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渝北将做好乡村发展的“领头雁”,为村民绘就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产业要搞就要搞大的”

——乡土人才的大作为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是一位乡土人才。2010年,24岁的他放弃在外面的建材生意,回到了家乡青龙村,带领村民脱贫攻坚,振兴乡村。

10年前的青龙村,是群众心中“乱村”和“穷村”,村内土地闲置、房屋破旧、环境脏乱差、人员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

2017年11月,渝北区在统(景)大(盛)路沿线建设柑橘产业带,最初的规划是在青龙村流转300亩土地参加柑橘产业带建设。但是黄志觉得,产业要搞就要搞大的,于是,通过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把特色水果产业基地扩大到2350亩。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从提出建设规划到破土动工,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

一年后,青龙村成功完成整村土地宜机化整治,建成全市第一个丘陵山区宜机化水果基地,并成功承办2018年中国南方丘陵山区果茶桑麻生产机械装备演示展示现场会、全国营造林管理高级研修班现场会。

围绕这个产业项目,黄志与村支两委创新探索股份制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径,即全村558户村民以2350亩土地入股后,按果园80%分红给群众,20%归集体,果园行间套种作物收益的100%归村集体,再以户籍股配发给村民。

据了解,2021年,果园的总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350余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上万元,实现了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大作为的黄志,已先后荣获“2019年重庆市乡村振兴贡献奖先进个人”、入选重庆英才·技术技能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还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