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949D/2021-0000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民政局
-
- [ 生成日期 ]
- 2020-12-30
- [ 发布日期 ]
- 2021-01-05
重庆市渝北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渝北区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通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地名管理、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历史地名保护工作的通知》(渝民〔2020〕7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征求地名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意见,通过地名专家评审会,建立了《渝北区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现予以公布。
附件:《渝北区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重庆市渝北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2020年12月30日
附件
渝北区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序号 |
类别 |
地名 名称 |
所在地 |
起始时间 |
历史沿革 |
地名文化简述 |
1 |
古场古镇 |
龙兴古镇 |
龙兴镇 |
1844年 |
清初置隆兴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镇时以龙兴场为名,1946年至1957年为龙兴乡,1958年为龙兴公社,1983年恢复为龙兴乡,1989年变更为龙兴镇。 |
元、明时为一小集市。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一古庙避难,更庙为龙藏寺,后扩建为场,人们认为有龙到此,必然兴旺发达(古人常把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故名龙兴场。1934年出版的《江北县建设特刊》也有此记载。 |
2 |
古场古镇 |
洛碛古镇 |
洛碛镇 |
347年 |
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建乐碛镇,永和三年(347年)至元熙二年(420年),乐碛镇为枳县县治长达73年,1144年更名为落碛镇,1760年已名乐碛镇,1913年已名洛碛镇。 |
枳城位于长江之滨,“碛”为沙石积成的大坝。宋代以前,居民多来此居住,视为乐土。故名“乐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主张抗金的洛碛人冯时行,在万州被贬,回到老家,把“乐碛”改为“落碛”。明清时代,商埠、航运兴起,该镇成为重庆沿江而下通往三峡的重要门户。鼎盛时期,道教、佛教文化非常兴旺。洛碛境内就有地王宫等9座道观和18座寺庙,俗称“九宫十八庙”,在清中期,与丰都“鬼城”齐名。 |
3 |
古场古镇 |
悦来古镇 |
悦来 街道 |
清朝 |
清乾隆时期设场,1935年为悦来镇,1940年成立悦来乡,新中国成立后为悦来乡。1958年更名为悦来公社,1984年更名为悦来乡,1995年更名为重庆市渝北区悦来乡,2000年1月更名为重庆市渝北区悦来镇,2007年更名为悦来街道。 |
清代中期,此地有一小客店,因待客热情,岳池、广安、合川等地赴渝旅客常在此休息,以“远者来,近者悦”之意而得名悦来场。悦来是“为北道去省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现有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木构建筑上千间以及万寿宫、禹王庙遗址等,是本地区古代重要的水运集镇。 |
4 |
古场古镇 |
木耳场 |
木耳镇 |
1842年 |
1841年前名四新场,1842年得名木耳场,1929年为木耳镇,1939年至1949年为木耳乡,解放后至1957年仍为木耳乡,1958年为木耳公社,1983年恢复为木耳乡,1994年建木耳镇。 |
1842年以场边一片石丛,形状犹如木耳,因此得名木耳场。 |
5 |
古场古镇 |
石鞋场 |
木耳镇 |
清 |
清初建场,1935年至1957年为石鞋乡,1958年为石鞋公社,1984年改为石鞋乡,1999年为石鞋镇,2003年并入木耳镇。 |
石鞋场,别名石鞋样,因场后石坝上有一个天然迹印似鞋面得名。 |
6 |
古场古镇 |
关兴场 |
石船镇 |
清 |
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志》和1934年9月《江北县建设特刊》记载命名为关兴场。1939年至1949年为关兴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关兴乡,1958年为关兴公社,1984年复名关兴乡,1999年更名关兴镇,2002年并入玉峰山镇,2007年并入石船镇。 |
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志》和1934年9月《江北县建设特刊》记载:此地历史上是一重要关口,地形险要,清代设关口场,通往渝、长要道,以后逐步兴隆,故名关兴场。 |
7 |
古场古镇 |
麻柳场 |
石船镇 |
清 |
清初,得名麻柳沱。清朝中期建麻柳场。1935年为麻柳镇,1939年至1949年为麻柳乡。解放初仍为麻柳乡,1958年为麻柳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市内其他公社重名,更名为麻柳沱公社,1983年改为麻柳沱乡,1994年建立麻柳沱镇,2007年并入石船镇。 |
此场处在御临河边,因这段河有一个沱湾。清初,两岸有高大茂密的麻柳树,因此而得名麻柳沱。 |
8 |
古场古镇 |
黄印坝 |
统景镇 |
1800年 |
清道光初期(约公元1800年)名黄莺坝。后改为黄印坝。1946年起属明月乡,解放前后仍属明月乡,1958年为明月公社的一部分,1961年由明月公社划出成立黄印公社,1984年改名黄印乡,2003年其辖区部分划入明月镇,部分划入统景镇。 |
清道光初期(约公元1800年)名黄莺坝。据传当时有个姓段的总督回家祭坟,以外祖母墓地象玉玺(皇帝之印),迷信祖坟已预兆昌达,幻想将来可掌帝印,故将黄莺坝改名为黄印坝。 |
9 |
古场古镇 |
大盛场 |
大盛镇 |
1911年 |
1911年得名,别名兴盛场。1941年与兴仁、大盛、隆仁三乡并为一乡,名兴盛乡,1958年为兴盛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市内其他公社重名,更名为大盛公社,1984年名大盛乡,1994年建立大盛镇。 |
清末辖区属兴仁乡,乡下设自坪、龙王、孝义、亲睦四个团旗。亲睦团后在东河边上修建街面,1911年开场时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场有一二人才,所谓大也”;下联是“团仅五百烟火,何其盛欤”。故命名为大盛场,并从兴仁乡划出建立大盛乡。 |
10 |
古场古镇 |
明月场 |
大盛镇 |
清 |
清初名为东升场,后更名为明月场,1946年至1949年为明月乡,解放初仍为明月乡,1958年为明月公社,1983年为明月乡,1999年为明月镇,2007年并入大盛镇。 |
清道光年间开始扩建此场时,挖出一块直径2米大圆石,形如明月,灼灼有光,备极珍异,号为明月石,因此更名为明月场。 |
11 |
古场古镇 |
张关 |
洛碛镇 |
1363年 |
元末(约公元1363年前后)得名,1929年始设张关乡,1958年更名为张关公社,1983年更名为张关乡,2000年12月设为张关镇,2007年撤销张关镇,其辖区分别并入大盛镇和洛碛镇。 |
元末(约公元1363年前后)明玉珍称帝重庆,以勇将张坤扼守此关,元兵始终莫敢逾越。后人纪其事,故名张关。 |
12 |
古场古镇 |
草坪 |
古路镇 |
清 |
清朝初期得名草坪,1949年至1955年一直属古路乡,1956年从古路乡划出建立草坪乡,1958年与高嘴乡合并,建立高嘴公社,1962年由高嘴公社划出成立草坪公社,1984年更名为草坪乡,1994年并入古路乡,2000年建立古路镇。 |
清朝初期,一个商人叫牛旺,在此地开设客栈,生意很好,牛旺认为“牛”不能离开草坪,故将此地命名为草坪。 |
13 |
古场古镇 |
古路 |
古路镇 |
1717年 |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得名古路坪,1929年扩建后称镇,1939年至1957年为古路乡,1958年为古路公社,1984年复为乡,2000年建立古路镇。 |
古路是大竹、长寿、幺滩等地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石板路)。清康熙56年(公元1717年)在此路边坪上建街房,故称古路坪。 |
14 |
古场古镇 |
多宝场 |
古路镇 |
1842年 |
1841年在此建幺店子,1842年得名多宝场,1939年至1949年名多宝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多宝乡,1958年与王家乡合并建立王家公社,1962年从王家公社划出,成立多宝公社,1984年复为乡,1994年并入王家镇,2007年并入古路镇。 |
多宝场是大竹、长寿、幺滩等地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石板路),来往行人多在此休息。1842年形成集市,以当地山多,人们认为必多宝物,因此命名多宝场。 |
15 |
古场古镇 |
永兴场 |
兴隆镇 |
明 |
据当地石碑记载,明代即有永兴场。1935年至1957年为永兴乡,1958年为永兴公社,1984年更名为永庆乡,1994年更名为永庆镇,2003年并入兴隆镇。 |
地处邻水至重庆必经干道,来往商旅行人络绎,商业逐渐发展,建场时人们希望永远兴旺发达而得名。 |
16 |
古场古镇 |
仁睦滩 |
双凤桥街道 |
1881年 |
1881年得名人磨滩,1938年由木耳乡划出建立仁睦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仁睦乡,1958年与木耳乡合并建立木耳公社,1962年体制调整时,又从木耳公社划出,成立仁睦公社,1984年复名仁睦乡,1994年并入两路镇,2001年设立双凤桥街道。 |
仁睦滩曾名人磨滩,公元1881年当地万寿桥边的河滩上修有一人力推动的大石磨,故名。 |
17 |
古场古镇 |
茨竹场 |
茨竹镇 |
1844年 |
1844年得名刺竹场,后改名茨竹场,1935年至1957年为茨竹乡,1958年为茨竹公社,1983年复为茨竹乡,1994年建立茨竹镇。 |
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志》记载,当时此地已名刺竹场。清代中期,因此地生长刺竹甚多,建场时初名刺竹场,后以“刺”与“茨”同音,改名茨竹场。 |
18 |
古场古镇 |
秦家场 |
茨竹镇 |
清朝初年 |
清初得名秦家塘,建场后为秦家场,解放前属中兴乡第5保、6保,解放后属中兴乡第5村、6村,1958年为中兴公社的秦家、华蓥管区,1962年从中兴公社划出建立秦家公社,1984年更名为华秦乡,2003年并入华蓥山镇,2007年撤销华蓥山镇,所辖区域并入茨竹镇。 |
清初由湖广移民迁此,秦姓较多,附近有塘得名秦家塘,建场后为秦家场。 |
19 |
古场古镇 |
大湾场 |
大湾镇 |
1657年 |
1657年得名大塆场。1935年至1957年为大塆乡,1958年为大塆公社,1983年恢复为大塆乡,1994年建立大塆镇,2003年改为大湾镇。 |
大塆场,明末崇祯初年为赤土镇。清初(公元1657年)由蒋姓扩建上下两街,因街区修建在上河的大塆上,得名大塆场。 |
20 |
古场古镇 |
石坪场 |
玉峰山镇 |
1844年 |
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版《江北厅志》记载为石柱场,1934年《江北县建设特刊》记载已名石屏镇,1939年至1949年为石坪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石坪乡,1958年为石坪公社,1983年恢复为石坪乡,1994年建立石坪镇,2007年合并入玉峰山镇。 |
石坪场曾名古柱场。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版《江北厅志》记载为石柱场。因当时境内有一石柱屏立,因此得名。 |
21 |
古场古镇 |
兴隆场 |
兴隆镇 |
明 |
兴隆场建于明代,1929年设兴隆乡,1935年至1957年仍为兴隆乡,1958年为兴隆公社,1984年复为兴隆乡,1994年建立兴隆镇。 |
据原禹王庙石碑记载,兴隆场建于明代,建场时人们希望生意兴隆,故名。 |
22 |
古场古镇 |
统景场 |
统景镇 |
1625年 |
明天启5年(公元1625年)名观音寺,后改为桶井场,民国初年更名为统景场,1935年至1949年为统景乡,解放初仍为统景乡,1958年为统景公社,1983年复为统景乡,1985年改名为统景镇,1994年并中坪、兴发2乡建统景镇。 |
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版《江北厅志》载,明天启5年(公元1625年)已名观音寺。居民在此凿井饮水,因井口形状与桶相似,兼用吊桶取水,故名桶井场,渝北十景之一的桶井峡猿即指此。后因地域自然特色一统山、水、林、泉、洞、峡之胜景而得名“统景”。 |
23 |
古场古镇 |
石船场 |
石船镇 |
1661年 |
1661年为石船铺,1844年为石船场,1935年为石船镇,1939年至1949年为石船乡,解放初仍为石船乡,1958年为石船公社,1983年恢复为石船乡,1991年改为石船镇,1994年合并马鞍、梅溪2乡建立石船镇。 |
石船以场边有一巨石形状似船而得名。清初,仅住有几家居民,因系长(寿)垫(江)至渝必经之道,逐渐繁盛。仁里乡村师范学校曾设于此。 |
24 |
古场古镇 |
旱土场 |
玉峰山镇 |
1844年 |
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志》记载,名称旱土沱场,属仁里。1934年至1949年为旱土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旱土乡,1958年为旱土公社,1984年更名为旱土乡,1994年并入关兴乡,2002年更名为玉峰山镇。 |
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江北厅志》记载,名称旱土沱场,属仁里。又据1934年9月《江北县建设特刊》记载,旱土乡旧名旱土沱。 |
25 |
古场古镇 |
两路 |
两路街道、双凤桥街道、双龙湖街道 |
1736年 |
清代乾隆年间(约1736年)建场,1929年置两路镇,1953年为两路乡,1958年为两路公社,1977年复置镇,后划分为双凤桥、双龙湖、两路街道。 |
两路是因为处在南北向的邻水、华蓥山到重庆的大路和东西向的长寿到重庆的大路交汇而得名。以前衙门在此设有邮驿,驻铺兵(古时巡逻及递送公文的兵卒)2-3人。乾隆时,有彭姓和游姓二乡绅在此修建店铺(在今横街一带),逐渐发展成场镇。 |
26 |
古场古镇 |
同仁场 |
茨竹镇 |
1929年 |
建乡时以场为名,1929年建同仁乡,解放后仍置,1958年并入中兴公社,1961年从中兴公社分出成立同仁公社,1984年复为乡,1994年同仁乡并入中河乡,组建新的中河镇,2003年撤中河镇、华秦乡设华蓥山镇,2007年撤华蓥山镇并入茨竹镇。 |
当地三姓居民(艾、封、文)联合在此修小集市,后逐渐扩大,为表达三姓团结取名同仁场。 |
27 |
古场古镇 |
中河场 |
茨竹镇 |
1935年 |
1935年为中兴乡,1958年为中兴公社,1981年更名为中河公社,1984年更名为中河乡,1994年撤销中河、同仁两乡设中河镇。2003年中河镇、华秦乡合并为华蓥山镇,2007年撤华蓥山镇,所辖区域并入茨竹镇。 |
别名文家塆,因建于秦家场、茨竹场、同仁场之中,人们期望建场后兴旺发达故名中兴场。后因地名普查时中兴公社与市内其他公社重名,又以中兴场街区有一条小河从中穿过故更为现名。 |
28 |
古场古镇 |
隆仁场 |
大盛镇 |
1929年 |
1929年建隆盛乡,1946年更名隆仁乡,1958年并入兴盛公社,1962年分设隆仁公社,1984年恢复为隆仁乡,1994年大盛乡、东山乡、隆仁乡合并设立大盛镇。 |
隆仁场原名隆盛场,后取“仁义兴隆”之意更名为隆仁场。 |
29 |
古场古镇 |
舒家场 |
龙兴镇 |
清乾隆年间 |
清乾隆时期建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置为舒家镇,1934年仍为舒家镇,1939年至1949年为舒家乡,解放初仍为舒家乡,1952年其由江北县第三区(洛碛)划归第四区(龙兴),1958年为舒家公社,1983年复置舒家乡,1999年撤乡建镇,2003年更名为御临镇。2007年撤销御临镇并入龙兴镇。 |
清乾隆时建场,因场上居民多系舒姓,取名舒家场。民国初辖善林、亲仁、三集3个闾。后因其谐音“输家”不利招商,又紧邻御临河更名为御临镇。 |
30 |
古场古镇 |
梅溪 |
石船镇 |
清乾隆年间 |
清乾隆时置梅溪镇,道光时改场,1929年建梅溪乡,1958年更名为梅溪公社,1983年复乡名,1994年梅溪乡、马鞍乡合并入石船镇。 |
梅溪场地处御临河边,且曾有茂密梅林,故而得名,后以场为乡名。 |
31 |
古场古镇 |
沙坪场 |
双凤桥街道 |
1722年 |
据《江北厅志》记载: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至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曾在这里设立沙坪铺,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是全县53个场镇之一,称沙坪场,1935年为沙坪镇,1946年为沙坪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沙坪乡,1958年为沙坪公社,1983年恢复为沙坪乡,1994年建立沙坪镇,2003年并入双凤桥街道。 |
该地地势平坦,土质带沙,早年建场时即名沙坪场。据《江北厅志》记载:清康熙末年至清光绪26年曾在这里设立沙坪铺,负责公文邮传,驻有司兵负责。 |
32 |
古场古镇 |
龙门 |
玉峰山镇 |
1866年 |
1939年此地建乡时命名为龙门乡,直至1951年仍为龙门乡。原为龙兴区所辖,于1952年划归两路区,1958年与石坪乡合并建立石坪公社,1961年由石坪公社分出建立龙门公社,1983年更名为龙门乡,1994年并入石坪镇,2007年合并为玉峰山镇。 |
龙门以境内龙门桥得名,该桥于清同治五年修建。 |
33 |
古场古镇 |
回兴 |
回兴 街道 |
1940年 |
1940年设回兴乡,1946年至1949年仍为回兴乡,1952年又将回兴乡分为回兴、石盘两个乡,1957年两乡合并,仍为回兴乡,1958年与两路乡合并成立两路公社,1959年由两路公社分出成立回兴公社,1983年恢复为回兴乡,1994年设回兴镇,2001年更名为回兴街道。 |
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版《江北厅志》载:有崇兴乡,驻一碗水。1934年版《江北县建设特刊》内记有崇兴乡市街平面图,并注明“崇兴乡,名曰一碗水,实县属之一,古市镇也”。1940年崇兴乡与回龙镇(现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合并,取回龙镇“回”字和崇兴乡“兴”字,组成一个新乡,故名回兴乡。 |
34 |
古场古镇 |
寨坪 |
茨竹镇 |
清代中期 |
解放前后属茨竹乡,1958年后为茨竹公社的一部分,1962年划出名为寨坪公社,1984年为寨坪乡,1994年并入茨竹镇。 |
以境内一寨子名寨坪而得名(清代中期建寨时,因寨内较平坦得名寨坪)。 |
35 |
古场古镇 |
两岔 |
大湾镇 |
清 |
清朝初期建场,1934年名两岔镇,1939年至1957年为两岔乡,1958年为两岔公社,1984年改为两岔河乡,1994年并入茨竹镇,2007年划归大湾镇。 |
清朝初期由路、袁两大家族在此建场,因地处两岔河的汇合口,故名两岔河,人们习称为两岔(1976年因修两岔河水库,将场迁至后坝)。 |
36 |
古场古镇 |
天堡 |
龙兴镇 |
1844年 |
新中国成立前后属龙兴乡,1952年从龙兴乡划出建立天堡乡,1958年与龙兴乡合并建立龙兴公社,1962年又从龙兴公社划出恢复天堡公社,1984年复为天堡乡,同年因重名更为天堡寨乡,2000年设为天堡寨镇,2003年一部分划归玉峰山镇,一部分划归龙兴镇。 |
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版《江北厅志》记载,天堡寨,仁里二甲,石香炉山侧,与万峰寨相距,周围悬岩峭壁上有良田百余亩,以境内天堡寨命名。 |
37 |
古场古镇 |
白岩 |
大盛镇 |
1844年 |
1844年《江北厅志》记载“渝北十景”之一的“白岩石燕”在此,1949年属兴盛乡,1962年由兴盛公社划出建立白岩公社,1984年更名白岩乡,2003年并入张关镇,2007年撤张关镇划入大盛镇。 |
以境内白岩山(因系石灰岩)而得名。据1844年《江北厅志》记载“仁里,厅东240里,峰峦突兀,远望岩石,白光烛天,常如积雪。每北风飒飒,有无数石燕飞翔天半,迄乎风静雨来,悉如地中,掘土可以频获,所异者,顽然一拳石耳!” |
38 |
古场古镇 |
兴发 |
统景镇 |
1881年 |
1881年为兴发山,1949年至1957年属统景乡,1958年至1960年属统景公社,1961年由统景公社划出建立兴发公社,1984年更名为兴发乡,1994年并入统景镇。 |
公元1881年此山属高姓所有,并在此居住,因不善经营日益穷困,后将此山卖给余姓,余家经营有方,逐步兴旺发达,故命名为兴发山,后以境内兴发山建立兴发公社。 |
39 |
古场古镇 |
王家场 |
王家 街道 |
1760年 |
1760年建场,1929年由王伯龙经手扩建街面后置王家镇,1939年至1949年为王家乡,1949年至1957年仍为王家乡,1958年为王家公社,1983年恢复为王家乡,1994年建立王家镇,2007年并入古路镇,2010年从古路镇分出设立王家街道。 |
清乾隆25年(1760年)由王氏家族在此建场,故名王家场。 |
40 |
古场古镇 |
高嘴场 |
大湾镇 |
1912年 |
民国初期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后为高嘴乡,1958年为高嘴公社,1983年恢复为高嘴乡,2000年改为高嘴镇,2007年并入大湾镇。 |
民国初期,高嘴仅有一间小店,因近旁有一高大的巨石,形如人嘴,得名高嘴。后因位置适中,店铺增多,逐步成为小集市。 |
41 |
古场古镇 |
东山场 |
大盛镇 |
1700年 |
约公元1700年得名东山,新中国成立前后属明月乡,1952年由明月乡划出,建立东山乡,1958年与明月乡合并建立明月公社,1962年又由明月公社分出建立东山公社,1984年恢复为东山乡,1994年并入大盛镇。 |
清康熙末期(约公元1700年)以辖区位于明月之东,又系深丘山地,故名东山。 |
42 |
古村落 |
杜家沟 |
兴隆镇 |
清 |
清初得名杜家沟,解放后均属兴隆乡,1962年从兴隆公社划出,建立杜家公社,1984年更名为杜家乡,1994年并入兴隆镇。 |
清初湖广移民来川,杜氏家族即来此居住,故名杜家沟。 |
43 |
古村落 |
刘家大院 |
龙兴镇 |
清 |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
原名“瑞祥号”、“登吉堂”,为当地商人刘登吉所建。占地1800平方米,重庆地区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大地主庄园。刘家大院为典型的三开五进,外形为长方形,以12米高的封火墙围绕,布局规整,以中轴线严格对称。厅堂高敞堂皇,装修精致美观,雕梁画栋,窗棂栏杆刻有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显得富丽堂皇。整个建筑系木构架承重,大木小式,穿斗作法,属典型的巴渝民居风格建筑。 |
44 |
古村落 |
古坪大寨 |
玉峰山镇 |
1730年 |
建于清嘉庆时期,晚清时期做过修缮。 |
建于清嘉庆时期,占地约25000平方米,是清代白莲教运动时期的历史遗存。 |
45 |
古村落 |
天成寨 |
玉峰山镇 |
1730年 |
建于清嘉庆时期,清咸丰时期做过修缮。 |
南城门题“人和门”,西城门题“天成寨”,是清代白莲教运动时期的历史遗存。 |
46 |
古村落 |
斗碗寨 |
木耳镇 |
1730年 |
始建于清嘉庆时期 |
该寨后期均作过修缮,城依山因岩而建,城门有题记“高屋基”。2010年11月被公布为渝北区文物保护单位。 |
47 |
古村落 |
牛皇庙 |
兴隆镇 |
明 |
建于明代,1929年隶属江北县六区兴隆乡,1958年隶属兴隆公社,1984年隶属兴隆乡,1994年隶属兴隆镇。 |
以宗教信仰得名。牛皇者,实为“牛㾮”(《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卷十四)也。据传早年此地养牛多瘟病,村民以为触怒瘟神“牛㾮”,故建庙以续香火,以祈人畜兴旺,后衍称牛皇,故名。 |
48 |
古村落 |
龙门寨 |
兴隆镇 |
清 |
建于清代,解放初隶属兴隆乡,1953年隶属广佛乡,1956年隶属兴隆乡,1958年隶属兴隆公社,1962年隶属广佛公社,1984年隶属广佛乡,1994年隶属兴隆镇。 |
根据民间传说得名。古时候龙洞湾出来一条龙,上面有个寨子,寨子上面居住很多户人家,年年干旱,自从巨龙出现以后,每年四季庄稼丰收,风调雨顺。几百年后那条巨龙被玉皇大帝发现私自下凡普度众生,便召回天庭做了太阳神,人们为了纪念巨龙,将此地取名龙门寨。 |
49 |
古村落 |
老女坝 |
兴隆镇 |
明 |
建于明代,1929年隶属江北县六区兴隆乡,1958年隶属兴隆公社,1984年隶属兴隆乡,1994年隶属兴隆镇。 |
根据民间传说得名。传说皇帝在全国选妃期间,皇帝銮驾途经兴隆,当地曾家的女儿花容月貌,文采出众,皇帝一见倾心,把曾家女儿选定为妃。皇帝离开兴隆镇留下一些银两,让其在家等候,回京后再派人前来迎接进宫。曾家的女儿至此一直在家等候迎接的队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的花容美貌已渐渐不在,也一直未嫁,直到头发斑白老死,死后葬于示范堰塘,自此流传,故名。 |
50 |
古村落 |
大城寨 |
大盛镇 |
1845年 |
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二月(1845年),1929年隶属明月镇,1931年隶属明月乡,1958年隶属明月公社,1983年隶属明月乡,1999年隶属明月镇,2007年隶属大盛镇。 |
因寨子规模较大而得名。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二月(1845年),城寨依岩而建,四周为绝壁,绝壁最高50米,此寨原有三个社的村民约500人居住,有“铜墙铁壁大城寨”之称,是战乱时当地群众躲避的最佳去处。 |
51 |
古村落 |
小城寨 |
大盛镇 |
清 |
建于清代(约1636年) |
该寨面积约21000平方米,东门保存较为完好。依岩而建,四面绝壁,山势耸拔,风光隐约,有“铜墙铁壁小城寨”之称。有五通题记、一组动物石刻、高浮雕刻佛像,能确认有乾隆三十六年、三十八年、嘉庆八年、民国四年石刻均在同一石壁上。 |
52 |
古村落 |
贺家寨 |
龙兴镇 |
清 |
建于清朝末年 |
地处贺家岩山顶,寨依岩而建,沿用其名。门洞拱顶题“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小阳吉月立”,东西城门上面有现代建筑的城楼。 |
53 |
古村落 |
彭家大院 |
木耳镇 |
1890年 |
建于1890年 |
生土结构,明清移民风貌建筑,因彭氏家族居住于此,后取名为彭家大院,此建筑坐落此地百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于2019年收录于重庆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
54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仁睦滩万寿桥 |
双凤桥街道 |
1875年 |
该桥建于清同治初期,同治九年(1870年)毁于大洪水,于同治十四年(1875年)重修。 |
该桥横跨于两小山之间的仁睦滩河,国道210线从该桥通过,是该地重要的交通要道,现属重庆市空港工业园区范围。占地面积约477平方米。为石质四墩五跨拱桥,桥总长53米,宽9米,高6.6米。桥两侧用条石错缝平砌,五跨结构相同。桥拱顶浅雕“福”“寿”及博古纹。题“同治十四年岁次乙亥仲春月上浣吉旦建修”。桥身刻有“万寿桥”题记。该桥保存较好,体量宏大,题记明确,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55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双河口平桥 |
仙桃 街道 |
清初 |
下桥建于清初,上桥建于民国时期。 |
该桥北岸是北碚区复兴镇,西岸是渝北区悦来镇。玉带溪汇入后河处,桥南北走向,跨后河,占地133平方米。桥为桥重桥。现桥长82.8米,所修石桥淹于水中,其上面另修平梁桥完好。该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文物价值。 |
56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跳石桥 |
仙桃 街道 |
1874年 |
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九年(1870年)洪水冲毁,现桥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 |
该桥是古代的重要交通要道。桥为石质拱桥,二墩三跨,南北走向。桥身通长37.4米,宽8.3米,拱高5.7米,跨度9.5米。上世纪该桥作为公路桥使用,现在其旁边另建公路桥,己未作公路桥使用。该桥体量较大,保存完整。 |
57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龙门桥 |
玉峰山镇 |
1866年 |
该桥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修建。 |
该桥是石质两墩三孔拱桥。桥总长30.8米,宽9.5米,跨度约5米,拱高3.5米。桥面平坦,现改为公路桥,在原桥的基础上加以拓宽,桥面铺混凝土,一直为群众通过朝阳河的要道。 |
58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普济桥 |
双龙湖街道 |
1871年 |
该桥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九年(1870年)被洪水冲毁,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 |
该桥南北走向,跨猪肠溪,旧时仙桃至悦来大路由此通过,是当地群众的交通要道。桥长22米,宽6米,拱高5米,跨长10.8米,为石质单拱桥。 |
59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温塘峡 |
统景镇 |
1844年 |
据清道光24年(公元1844年)版《江北厅志》记载:“渝北十景之一的桶井峡猿即指此。” |
习称东泉河,由于峡的周围有温泉暖流十余潭流入峡内,水温在40℃左右,含硫泉,有多处可以泳浴,因此得名温塘峡。 |
60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御临河 |
统景镇 石船镇龙兴镇洛碛镇 |
1406年 |
又名太洪江、西河。据《邻水县志》载,明建文帝朱允炆曾路过此河,故名御临河。东源四川大竹混水河,西源大竹清水溪,两河流至双河口汇合,经邻水县、长寿区至渝北区统景镇、石船镇、龙兴镇、洛碛镇注入长江。全长约290公里,重庆市境内长约120公里,一般河宽约40-50米。属常年性河流,部分河段可通木船。 | |
61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明月山(渝北段) |
大盛镇 |
明月山脉位于重庆市境东北部,系大巴山脉分支,呈东北-西南走向,自垫江县境延入长寿区,再延入渝北区又名张关山,南到巴南区长生桥一带。重庆市境一段长约130公里,海拔一般在600-900米之间,最高点在渝北区大盛镇白岩的白云山,海拔1034米,地理坐标:北纬29°54',东经106°57'。山脉延伸到渝北区、巴南区边境,被长江横切,形成明月峡。 | ||
62 |
著名山川、河流、桥梁 |
梅溪大桥 |
石船镇 |
1958年 |
1958年建成 |
因坐落在梅溪场北1000米,比梅溪小石桥高大而得名梅溪大桥。是通往长寿、垫江、涪陵等地的公路桥梁。 |
63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
两路 街道 |
1990年 |
1985年11月30日动工兴建,1990年1月22日建成通航,定名为江北机场,1998年更名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
为4F级民用国际机场,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位于渝北区两路街道,机场高速和渝邻高速之间的开阔地带。以属地、服务国际和行业名称组合得名。 |
64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
悦来 街道 |
2013年 |
2010年开建,2013年3月25日正式开始运营。 |
是一座集展览、会议、餐饮、住宿、演艺、赛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场馆,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核心——悦来会展城,净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是全球前十、国内第二、西部最大的大型场馆,故名。 |
65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 |
龙兴镇 |
2012年 |
2011年一期项目开工,2012年一期项目竣工,2015年二期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二期项目开街,2018年三期项目启动。 |
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又称两江影视城,是集影视拍摄、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历史风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2012年因电影《一九四二》选址拍摄,投资7亿元兴建而成。主要景点由抗战胜利纪功碑、国泰大剧院、冠生园等多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是以民国时期巴渝文化为背景的仿古建筑群。 |
66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重庆中央公园 |
仙桃 街道 |
2013年 |
2011年7月启动建设,2013年5月全园基本建成。 |
重庆中央公园是世界第三大城市中央公园,也是亚洲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总占地面积1.52平方公里。 |
67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巴渝民俗文化村 |
双龙湖街道 |
1997年 |
1994年启动建设,1997年基本建成。 |
巴渝民俗文化村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村内主要景点有两馆、五院、一庙、一牌坊。藏有中国民间工艺品、服饰和其他生活用品实物1000余件,其中“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巴渝古床博物馆”重点陈列了巴渝地区清末民初的家神龛、挂匾、雕花木床、桌、椅、案台等颇具民俗工艺特色的木雕精品250余件。 |
68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旧址 |
回兴 街道 |
1912年 |
该建筑建成于民国初期。抗战时期,中华职业学校由上海迁入重庆,曾一度以该建筑为校舍。抗战后期,于学忠将军举家迁于此。重庆中华职业学校旧址于2001年被公布为渝北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
该建筑为四合院布局。中华职业学校由上海迁入重庆,曾一度以该建筑为校舍,江竹筠等4名烈士在此期间于该校就读或工作,以此为革命活动据点。抗战后期,于学忠将军举家迁于此定居,直至新中国成立。其北侧有于学忠将军父亲的坟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居收归国有,为回兴乡公所,回兴乡撤销后,交回兴初级中学校管理。 |
69 |
其他 |
渝北区碧津公园 |
双龙湖街道 |
1986年 |
公园始建于1986年,1987年5月命名为江北县碧津公园,1993年扩建,于1995年3月更名为渝北区碧津公园,2007年7月将紧邻公园的重庆巴渝民俗文化村纳入统一管理。 |
因园中林木见长,依湖杨柳,漫山桃李,雨鹃风荷,秋棠冬梅,秀色四时不易,是为碧津。因园中有村,村中有馆,形成了“一园一村一馆”的独特格局。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以上,是渝北的标志性地标,成为重庆园林的重要典范之一。 |
70 |
其他 |
重庆市花卉园 |
龙溪 街道 |
1993年 |
建成于1993年,2001年底,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一级达标公园。 |
花卉园是以各种花卉为主题的公园,故名。该园荟萃了重庆地区主要的花卉植物以及世界上部分珍稀名贵花卉,园内共有8大景区、20个景点。 |
71 |
其他 |
晚晴园 |
两路 街道 |
1991年 |
建成于1991年 |
晚晴园得名于唐朝李商隐的《晚晴》一诗,意将公园修建成为一所渝北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之园。园中有1333平方米的水池、池上一曲廊桥、一拱石桥、40米长的凉亭、一健身小广场。 |
72 |
其他 |
龙头寺公园 |
龙塔 街道 |
2009年 |
2009年6月开始建设,2010年初步建成并逐步开放。 |
因建于龙头寺而得名。公园占地53.3万平方米,以“科技、生态”为主题,绿化率达75%,现为主城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综合性免费开放公园。 |
73 |
其他 |
绿梦广场 |
双龙湖街道 |
1997年 |
1997年6月建成开放,2016年7月进行大规模改造,2017年7月完工。 |
广场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植物丰富,寓意建设绿色两路,故名绿梦广场。是两路城区观赏、旅游、休闲、娱乐的最佳景点之一。 |
74 |
其他 |
玉峰山森林公园 |
玉峰山镇 |
1995年 |
建于1995年 |
依托玉峰山大面积人工林和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故以此命名。有人文古迹天城寨、永佛寺和渝州古道;有枫叶湖、玉泉湖、龙胆潭等原始山泉;有数处天然温泉。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