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 11500112450511511J/2020-00062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教育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教委
-
- [ 生成日期 ]
- 2020-12-18
- [ 发布日期 ]
- 2020-12-18
渝北区2020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154号)等方针精神,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渝北区各学校要求,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新进步和成绩。现将我区中小学2020年艺术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目标
2020年,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精神为指导,认真遵循“规范加特色,全面加特长”的艺术教育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新艺术教育工作模式,完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我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学生“向真、向美、向上”的特质,在今年疫情防控情况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艺术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工作情况
(一)艺术课程建设
一是“面上普及”,落实艺术课程。我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要求开齐开足音乐、美术课。我区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小学课时比例11%、乡镇小学课时比例9%、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初中课时比例11%、普通高中108学时标准(6个学分)开齐开足了普通中小学艺术课程,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同时,我区把艺术课程落实情况纳入每期开学工作检查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艺术课程严格开设,不能占用或挪作他用;确保艺术教师专职专用,没有艺术教师的必须兼职担任,开课率99.8%。切实保障学校选订正规艺术教材实施艺术课程,我区使用的是人教版、西师版、湘版教材,确保了艺术课程科学规范施教。
二是“线上发散”,开发校本课程。全面落实中小学艺术课程计划,建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艺术课程体系。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多形式、多主题的校本教材,到目前为止,我区共开发艺术校本教材近60套,体现了艺术教育多样性与特色性的生动结合。如花园小学开发了校本教材《花儿朵朵》,以插花艺术为载体,形成了一套“以花靓校,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体系,走上内涵发展的文化立校之路。新牌坊小学建构完善了书法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了校本教材《墨香书影》,创建了书法技巧课、书法故事课、书法赏析课、书法运用课、书法感悟课等课型,使书法课成为培养师生立字立人的一大阵地;玫瑰城小学融合戏曲特色,分年级开发《油彩人生—戏韵》等。同时,我区以文化树人为重点,深入挖掘地方艺术文化内涵,整合地方艺术资源,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树立完整的地方艺术文化形象。如《小河锣鼓》《华蓥高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方艺术课程,更是当地学生艺术实践的“第二课堂”。
三是“点上突破”,创新辅助课程。今年,我区课后延时服务,各校以“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为导向,根据学校艺术课辅活动项目,分年段、分层次实施艺术普及课程、提高课程、精英课程,实现分层递进。如实验小学的合唱、管乐等项目,均分成了低、中、高段循序渐进,社团分成了普及、提高、精英三个梯次,相辅而行。近年来,我区以镇街为中心,建立了12所城市学校少年宫和13所农村学校少年宫,每年每个少年宫宫配备运行经费3万元,利用周末、节假日或结合下午课程辅助活动免费为辖区学生提供必需的场所、器材、师资及培训,广泛开展音乐、舞蹈、书画、武术等文体培训,并外聘民间艺人等传授剪纸、陶艺、泥塑、编织等民间制作工艺,满足学生多层次文化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艺术师资情况
一是着力师资配备,强化城乡均衡。努力探索均衡城乡艺术师资的策略研究,建立了全面规划、逐年配置、适时倾斜的长效机制。每年坚持有计划地招收艺术教师,并且对农村中小学实施倾斜政策,着力解决农村学校艺术教师师资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目前专职艺术教师532名,占67.34%,兼职艺术教师258名,占32.66 %。艺术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城乡比例、男女比例等逐年优化。艺术教师在学历上,研究生54个、占5.21 %,本科633个、占80.13 %,大专89个、占11.27%,中专3个,占0.38%;在职称结构上,高级教师39个、占4.94%,中级243个、占30.80%,初级508个、占64.3%;在年龄结构上,20-30岁216个、占27.25%,30-40岁307个、占38.91 %,40-50岁193个、占24.46 %,50岁以上74个、占9.38%,艺术专职教师在人数上、专业化程度上现历史新高,为推进区域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是着力名师建设,强化专业引领。先后成立了区级 “音乐名师工作室”2个,“美术名师工作室”1个,培养优质师资,打造名师队伍,做好示范引领,以上带下,以点带面;名师工作室积极研发课程、开发教材、视导学校、送课下乡等,研修专著《音乐课程评价监测的案例与方法》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七彩科幻》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等。各校相应成立“音乐团队工作室”“美术团队工作室”,积极开展器乐、舞蹈、合唱等专业培训,实现了团队辐射效应、基层全面普及。金港国际实验小学的剪纸团队工作室以点带面,引领全校师生人人剪纸;龙兴中心校葫芦丝团队工作室发散式教学,做到了师生人手一支葫芦丝,人人会吹葫芦丝等。为进一步打造渝北区艺术教育品牌,提升教师艺术修养,展示教师精神风貌,丰富教师文化生活,组建了渝北区中小学教师艺术团,通过定期训练、专家指导、参加比赛、举行汇报演出等形式,培养了一批合唱、舞蹈骨干教师队伍,为各级各类艺术赛事、艺术活动奠定人力基础。
三是着力教师培训,强化基层提升。我区通过教师培训、进修交流,强化师资,优化队伍,切实加大了艺术教育培训力度。通过3+2模式,实现并优化了寒暑假艺术教师全员培训;分期分批把艺术教师送进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了舞蹈、器乐、书画等专业技能培训,艺术教师反响甚好,收获颇多。同时,通过名校合作、校际合作、城乡结对等形式展开交流,音乐、美术教师走进巴蜀、走进人和街等名校跟岗实践,校际之间实现了艺术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建立了区、片区、学校三级艺术教师教育研究网络,间周一次艺术片区教研,每月一次艺术区级教研,通过微课题、微讲座,微论坛以及同课异构、师徒结对等形式,将艺术教研落地落实,实现了城乡互助,交流提高。
(三)艺术活动氛围
一是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举办艺术节。我区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并纳入办学水平评价考核内容。今年,我区各学校结合本校办学理念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及艺术活动316余场次,学生参与活动比列达到100%,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活动新常态。
二是结合学校社团建设,开展艺术竞赛。全区各校成立了以舞蹈、合唱、器乐等艺术社团项目为支撑的各种社团,每所学校至少确定了1个项目作为重点培育,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项目。2020年调研结果显示,我区学校校级艺术社团总数610个,平均每校7.18个社团,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区先后成功创建了全国优秀文化传承学校9所,市级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特色学校14所,市级学生艺术团8个等,市级美育实验校4所。同时,我区积极组织社团参加了市级、国家级比赛活动,硕果累累。
三是结合疫情防控,举行“艺术活动月”。11月举办艺术活动月活动,因为疫情影响,本次艺术月活动以“红心向党,大美共赏”为主题,主要集中开展班级合唱比赛和课堂器乐展示两个内容,近80所学校参加了全区班级合唱和课堂器乐展示,各学校全面动员,结合学生课余生活,发动和组织开展人人参与的艺术教育活动。从10月开始,经过学校自主申报节目视频,区教委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出46个班级合唱节目和29个课堂器乐节目分两个专场分别于11月19、20日和26日在渝北巴蜀小学律动报告厅和空港新城小学学术报告厅进行了展演,最后共评出班级合唱一等奖24个,二等奖22个、课堂器乐一等奖16个,二等奖13个、优秀组织奖36个及优秀指导教师116名。除此,我区还广泛开展“艺术名家进课堂”“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邀请艺术名家走进学校,亲近课堂,指导艺术社团建设。全区各校班班有歌声、人人都参与、校校有活动的艺术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
(四)艺术教育管理
一是建立艺教督导机制,推动艺教全面实施。每年区教委都要组织对学校进行艺术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对艺术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及保障情况、艺术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艺术教育成果、艺术教育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估,将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到校,并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通过专项督导对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整理,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改进措施,推广先进经验。
二是建立素质测评机制,提升艺教整体水平。按照市教委转发教育部三个文件精神,我区制定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标准(试行),按照市2020年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的要求,我区在12月3日,4日,对全区85所中小学校,开展了本年度学校自评和区级艺术测评工作。工作中,区教委依据市教委指导建议作出详细解读,将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三大核心内容作为此次艺术测评的重中之重。积极携手智慧美育艺术素质测评服务云平台,积极将大数据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艺术测评提升、智慧教育管理、云端数据中心等智能系统,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艺术素质实情现状,“摸准脉、抓关节”,创新发展“互联网+”新形势,紧紧抓住美育评价机制建设这个“牛鼻子”,形成以创新评价手段助推学校美育工作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测评优秀学生数53164、占42.30 %,良好学生数59113、占47.03%,及格学生数12593、占10.02 %,不及格学生数816、占0.65%。
以测促教,以评促学,通过本次艺术素质测评,扎实促进我区各中小学校对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调动了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全力推动我区美育工作更好、更快、更优质的发展。
(五)艺术教育成果
1.充分发动全区音乐美术教师参加渝北区教育系统“同心抗疫共期繁华”教职工抗疫行动原创歌曲、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展播,展示作品90余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艺术团录制专题视频为抗疫防疫加油鼓励。积极编创室内课间操,其中玫瑰城小学、南华中学室内课间操受到中国新闻网、华龙网、渝北发布等新媒体专题报道,课间操形式的变化,丰富了锻炼形式和个性化的创意,提升了校园体育活动的趣味性。龙塔学校、两江小学等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举行线上运动会,龙溪小学、龙山小学、长安锦绣小学、渝北巴蜀小学、空港新城人和街等学校举行线上艺术节等方式,开展好体育、艺术活动。
2.圆满举办系列艺术活动。在2020年,我区经过现场展演推选出的班级合唱队伍:渝北区实验小学校、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校、重庆市南华中学校、重庆市两江中学校代表我区参加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合唱艺术节班级合唱视频评选活动;推选出的课堂器乐队伍:渝北区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学校、渝北区新牌坊小学校、渝北区数据谷中学校、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参加重庆市第六届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器乐”视频评选活动。
3.暨华中学荣获重庆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创新基地“纸艺传承与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基地,举行了“五育并举”构建学校美育新体系研讨会。长安锦绣小学少儿水墨、重庆八中扎染荣获重庆市市级特色学校,截至目前,全区荣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2所,重庆市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12所,重庆市学生艺术团8所(个)。荣获重庆市首届书法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重庆市第十五届才艺大赛高中组艺术表演获得二等奖3人;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紫荆杯”渝港澳青少年书画大赛荣获一等奖13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38人。
(六)艺术经费投入
2020年我区有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数量360间,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的学校76个;教育经费投入1310万元(含硬件投入、艺术教师培训、艺术活动),比去年减少5.9%。总体看,因学校撤并功能室总数有所减少,因疫情原因,艺术经费总投入也有所减少,均衡发展也仍需加强。
(七)艺术教育自评
我区学校从艺术课程、艺术活动、艺术教师、条件保障、特色发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加分几方面,对学校艺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评,然后向社会公示,自评结果为:优秀66所、占76.5%,良好27所、占23.53%,及格和不及格学校0所。全区各校艺术教育自评报表及自查报告按时公示在渝北区教育官网上,接受社会监督。
三、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艺术教育科研课题不够多,论文数量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积极探索本领域的系统知识,增强教研、科研能力。
2.学生的艺术修养整体水平还不够高。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培优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学校艺术活动和艺术社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在抓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二是舍得投入、完善设施、夯实基础是前提;三是建立机制、细化措施、加强管理是支撑;四是立足校本、挖掘内涵、创新突破是亮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化人宗旨,提高艺术教育实效;促进艺术教育长远发展,让艺术教育之花灿烂绽放。
重庆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