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公告公示

    • [ 索引号 ]
    • 11500112450511511J/2025-00014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教育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教委 
    • [ 生成日期 ]
    • 2025-03-20 
    • [ 发布日期 ]
    • 2025-03-20 

重庆市渝北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自查自评报告


近年来,渝北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和《重庆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积极从政府保障、资源配置、教育公平、提升质量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构建起“区委区政府推动、部门镇街联动、教育系统行动”三级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渝北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北部,是国家首批临空经济示范区、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武术之乡,是重庆高水平开放主阵地,是重庆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是重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主客厅。近年来,渝北区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机遇,团结奋斗、唯实争先,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教育科技强区,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新范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渝北,不断开辟渝北发展新境界。

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3所,其中小学63所、初中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完全中学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按学部、分校计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5所,其中小学74所(含单办小学63所,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部11所),初中41所(含单办初中17所、分校区1所,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初中部10所,完全中学初中部11所、分校区2所)。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在校学生144965人(小学101188人、初中43777人),其中随迁子女25764人,占比17.8%,留守儿童887人,残疾儿童6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比例、初中入学率均为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100%。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专任教师9508人(小学专任教师6159人、初中专任教师3349人)。

2014年,渝北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认定,2018年、2019年分别通过了重庆市和国家的复查认定。2020年,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于2026年申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2021年,区政府出台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工作方案,明确了创建任务和创建路径。2024年,渝北区接受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过程督导,创建工作获得市级评价组的高度肯定。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以下简称《评估办法》)文件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进行评价,要求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标、余项不低于标准值的85%。对照评估办法,我区87所学校七项指标均达标;3所学校符合至少6项指标达标、余项不低于标准值85%的要求;2所学校5项指标达标,2项指标均达标准值85%,需化解后达标;23所学校6项指标达标,1项指标低于标准值85%,需化解后达标。

综合评估情况为:化解后达标。

(二)区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评估办法》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进行评价,要求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我区小学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50,初中7项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45

自评结论:达标。

(三)区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评估办法》要求,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程度主要通过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等方面的15项指标进行评价。

指标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按照规划全覆盖的要求,我区编制了《重庆市渝北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重庆市渝北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渝北区中小学校建设工程专项工作方案》,计划实施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8所。根据渝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情况,对“十四五”学校建设计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共计可增加义务教育学位31470个。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我区坚持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个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地标准化建设,城乡学校师生比全部高于国家标准,不断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备。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对于在2016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其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按分别不低于7367平方米评估)。我区2016年及之前建成投用的义务教育学校75所,2016年之后新建投用或即将投用的义务教育学校40所,115所学校均按标准配齐音乐、美术专用教室。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四: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对于一个独立代码、一个独立法人、但有多个校区的“学校”,以独立校区为统计单位。对于2010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比超过50%的学校,其学校规模按小学、初中均不超过24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不超过3000人评估)。我区超过2000人的小学16所、初中9所:其中2010年及之前建成投用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50%以上的超过2000人但不超过2400人的小学3所、初中1所;超过2000人,未超过规划人数的小学2所、初中4所;本着“实用、够用、管用”原则,综合评定达标的小学11所、初中4所。超过2500人的一贯制学校1所:其中2010年及之前建成投用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50%以上的超过2500人但不超过3000人的一贯制学校0所;本着“实用、够用、管用”原则,综合评定达标的一贯制学校1所。

自评结论:综合评定达标。

指标五: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目前,我区小学班级2239个,标准班额1104个,标准班额占比49.3%;初中班级949个,标准班额810个,标准班额占比85.4%。我区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化校点布局,积极增加义务教育学校学位,合理确定学校招生服务范围,避免因学位不足导致班额超标。同时通过新建或改扩建学校、学区就近学位调剂等方式,增加学位总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缩小班级、学校、区域内师资差距,禁止举办重点班、特长班,严格转学条件和程序,遏制因“择班”“择校”而导致班额超标。

自评结论:化解后达标。

指标六: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2024年我区不足100名学生学校2所,均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两校公用经费共计41.98万元。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我区按照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7100元、普通义务教育学校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标准执行,保障特殊学生受教育权利。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建立保障教师工资收入增长和动态调整机制,教师工资绩效100%纳入区级年初预算,我区全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16.59万元,较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15.34万元超出1.25万元。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教师5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我区创新全员培训机制,实施名师引领工程,建立新入职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名优教师梯次培训体系,建成国家级、市级名师工作室27个。专项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信息技术艺体等学科培训。实行培训学分网上登记、审核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完成5360学时培训,教师培训完成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根据需求,在区编办、区人社局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进行分配,每两年核定一次教职工编制总量,按照统一比例标准在编制范围内设置岗位。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一: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新机制,出台《渝北区教育系统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方案》,推动优秀教师轮岗交流、集团互派交流、对口帮扶交流,交流情况纳入“两校”经历、纳入评职条件、纳入评优评先。2024年全区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1463人,交流轮岗教师191人,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3.1% ;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41人,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 21.5%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二: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我区加强专任教师管理,提升聘用教师质量,定期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注册,切实落实教师“持证上岗”。目前全区在岗专任教师9508人,持有教师资格证9508人,持证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三: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我区制定《关于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免试就近、多校划片、免试入学”的原则,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初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为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四: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我区按照市教委《关于下达2024年普通高中“联招”招生执行计划的通知》(渝教计发〔20241号)要求,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全区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4325人,分配名额3027人,占比7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十五: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组织区教委、区妇联、团区委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切实落实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我区制定《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申请办法》,积极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工作,随迁子女入学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文件要求,对义务教育质量情况主要通过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的9项指标进行评价。对照评估办法,我区9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

指标一: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2024年全区初中毕业生11587人,三年前初中新生11556人,转入356人,复学121人,转出323人,休学122人,死亡 1人,全区初中三年巩固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二: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我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24个。全区残疾儿童少年 676人,入学676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38人,普通义务教育学校送教123人、随班就读369人,区外就读46人,入学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三: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我区按照《关于做好新一轮学校章程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文件要求,督促指导所有学校依法依规制定《学校章程》,由区教委统一核准,全区学校章程建设覆盖率100% 。强化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实现学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 100%、 学校无纸化办公 100% 、班级多媒体全覆盖 100% 、学校装配标准化学生机房 100% 、学校无线教学覆盖 10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四: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我区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文件精神,2023年年初初预算安排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总额22095万元(含民办学校经费,其中财政拨款21852万元),按5%的标准应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105万元,实际安排教师培训费总额为2009万元。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五: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通过大力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区中小学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目前全区网络资源支撑下的交互式数字化应用班级比例达100%、设备利用率达100%、高速网络接入100%、无线网络校园覆盖100%成功入选全市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18所学校成功创建重庆市智慧校园建设市级示范校。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六: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我区积极推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教育实践,持续推进“阳光心育”德育品牌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政工作新格局,加强中小幼德育规范化建设。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新风尚,创建2所全国文明校园、6所全市文明校园,构建“各美其美、各优其优、多元共进、百花齐放”的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样态。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七: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我区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教学规范有序。开发40个德育实践、科学研究、素质拓展、职业体验、研学实践基地。出台《渝北区中小学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每学期对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全日制综合实践教育。全区中小学全面开设劳动课,配齐配足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劳技教室(劳动场地)配备率达100%,且劳动实践时间不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50%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八:无过重课业负担。我区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党政统筹主导、学校减负提质、部门联合治理、机构转型引导、家校社协同共育“五大行动”。严格执行“五项管理”规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全覆盖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确保学生每天锻炼时间 1 小时以上,学生无过重课业负担。区教委“双减”案例获市级优秀区县案例,重庆八中、渝北巴蜀小学、空港新城小学“双减”案例获市级优秀学校案例,26个课后服务案例获全市优秀案例,“双减”工作在新华网进行了系列报道。

自评结论:达标。

指标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我区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9.6%,高于全市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 9.5个百分点;四年级学生科学成绩校间差异为 12.4%;八年级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0.0%,高于全市2.0个百分点。

自评结论:达标。

(五)社会认可度调查情况

2024年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针对区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落实教育公平政策,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等方面工作开展了社会认可度调查,社会认可度调查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校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群众。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87713份,收回187713份,综合满意度为86.51%

自评结论:达标。

(六)“一票否决”指标情况

我区不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不存在违规择校行为,不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不存在“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教育系统不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没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高站位统筹,强化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一是强化组织聚合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坚持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区目标,制定《渝北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实施方案》,形成区委区政府推动、部门镇街联动、教育系统行动的三级工作机制,坚持五化目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明晰路线增效力。坚持 一校一策分析问题,明确举措,注重成效。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形成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引领优质均衡创建起锚前行。三是严格督导添动力。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成督学换届工作,聘任第六届政府督学115名,配齐配强督学力量。推进学区、教育督导责任区、教管中心融合并行管理新模式改革,统筹调度人员及经费,建立起统筹有力、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高标准建设,夯实优质均衡发展基础。一是学校布局不断优化。近五年,新建中小学24所、扩建3所,新增学位6.69万个,对渝北中学、南华中学等12所中小学实施提档升级工程。 2024年,区委区政府制定《渝北区近三年学校建设规划方案》,规划花石中学、首地中学、保税港八中、南开两江中学二期等16所学校,保障义务教育学位充足。二是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近五年来投入资金约4亿元迭代更新教育设施设备,实施教学家具、办公家具、图书室、功能室等升级改造项目667个,教育教学设备全面升级换代,信息化设备100%普及区内公办学校。成功创建18个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2024年投入专项经费7252万元,提升改造玉峰山中学、兴隆中心校等31所学校,改造运动场18.4万平方米。三是师资队伍稳步提升。通过强化名师引领、提升专业素养、落实礼遇优待等举措,着力在教师引育上下功夫。近五年新招引教师1565人,培育市级名家名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166人,市级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12个,荣获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奖68项,24人获全国模范教师”“重庆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区域教育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高品质定位,丰厚优质均衡发展内涵。一是立足办好培优资。近五年,相继引进南开两江中学、西大附中等品牌名校,中央公园片区、龙兴片区、悦来片区等新兴片区优质资源布局得到优化。首地人和街小学、重庆一中寄宿学校等6民转公学校平稳转制,极大丰富公办优质资源供给。成立11个教育集团,覆盖全区50%以上的学校。特别是重庆八中整体迁入渝北后,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了数据谷中学、腾芳中学、龙兴八中等管理校实现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按照统筹型”“引领型”“联盟型三种形态打造至少14个教共体,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学段全覆盖、优质学校全领衔、薄弱学校全参与的教共体发展态势。二是立足学好抓质量。坚持五育并举,努力打造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的特色学校发展路径,近五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示范学校66所、市级特色学校75所,科技、篮球、武术、啦啦操、合唱等项目在各级各类赛事活动中获奖2000余项,屡创新高。大力实施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建成国家级教学改革实验学校2所,重庆市教学改革实验校8所,优质已成为渝北教育的核心要素。三是立足评价促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改革,构建三级叠加的评估监测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改革,实行两区一中心融合运行新模式。推进双减工作,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校外培训监管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发言,切实为学生减负、为家长解忧

(四)高水平推进,彰显优质均衡发展特色。一是数智赋能卓有成效。成功入选全市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建成 教育城域网,先后建成渝北教育一张图”“装备采购管理服务一体化等数字化应用平台60余项,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语音预警全覆盖,运行效能全市领先。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实现护学岗配置、一键式报警装置等“6100%”二是德育工作亮点纷呈。阳光心育荣获市级德育品牌;编写心理健康区域师生读本在全市首创;建设区级示范心理辅导室”24所,市级德育品牌10个,市级班主任工作室3个、市级十佳班主任工作室1个;构建西政-渝北市级思政一体化重点建设共同体和工职院-渝北试点建设共同体;打造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基地35个。三是科技教育成果丰硕。现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1所,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学校、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天文科普特色教育校各1所,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2个,市雏鹰计划学校4所,市科普基地1个,市区级科技教育特色学校22所。参加各级各类赛事,获世界级奖项11项,国家级136项,市级1462项,23名同学获评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提名奖荣誉称号,获奖人次居全市前列。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持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布局,不断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更大需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盼;深化五育融合育人成效,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更坚定的决心、更集中的资源、更有力的保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速创建全国有声誉、全市居前列、系统有影响、群众有好评的一流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