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实验小学 探索“双减”之下的小能人成长路径
第二十届阳光体育节
近日,重庆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璧山举行,此次活动是市教委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的全市中小学生艺术专项展演活动。渝北实验小学舞蹈、声乐、美术社团代表渝北区参加此次展演活动,均获一等奖,其中舞蹈与合唱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三类节目均被推选到教育部展评。
优异的成绩,体现的是“美育”工作在渝北实验小学校园里落地生根,也是学校坚持以培育“全面而有个性的小能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小能人素养实践课程的成功实践。
“双减”和“五项管理”政策的先后颁布,让渝北实验小学深切洞悉到政策的背后是护航孩子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恢复教育良好生态的深刻精神。学校坚持以“减负不减质”的理念引领,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成长,办有温度的教育为目标,通过打造社团发展、构建“4212课程体系”等措施,不断探索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多元途径。
创新学校社团活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背景下,如何“面向大世界、培养小能人”?渝北实验小学以“12类小能人素养课程”作为破题关键,按照课程目标要求,积极探索和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小能人素养实践活动,发展形成了“小小能人在成长”的办学特色,小能人艺术教育成果百花齐放。
左手拿纸,右手拿刻刀,在吹塑纸上巧妙地雕刻,再经过印刷,一只“纸兔子”就跃然而出……在渝北实验小学,每个孩子都学习过版画,从版画中收获了快乐。
渝北实验小学美术教师吴宽友介绍,学校引入最适合小学生进行创作的少儿吹塑版画,创新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线描法、刻线压面法、刻点法、拼块组合法等多种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技法,让儿童吹塑版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将各种技法应用于绘画创作中,能增强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表现作品的技巧。
如今,少儿吹塑版画已是渝北实验小学的亮丽品牌,学校也以版画教学为特色教育发展突破口,先后创建了合唱、舞蹈、足球、篮球、啦啦操等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0年的努力,促使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花灯歌舞《龙门阵》参加全国调演获一等奖,舞蹈《放牛娃》获全国蒲公英金奖,舞蹈《āáǎà》《飞呀飞呀》均获教育部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参加全国第四届少年合唱比赛获“小云雀”杯,多次摘得重庆市合唱比赛的桂冠,管乐连续5年荣获市级一等奖,学校版画小能人共创作版画作品1.3万余件,648件作品在国际、国家、市、区等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窗外阳光灿烂》《鸭棚子》获教育部中小学生展演一等奖。啦啦操获中国体操节暨全国啦啦操冠军赛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双冠”,连续5届获全国啦啦操联赛冠军,其中2021年获全国啦啦操联赛“三项冠军”。
构建“4212”课程体系
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双减”背景下,多元的学生社团活动,极大丰富校内课后服务内容。但促进“双减”落地见效,并且以“双减”为契机撬动学校育人品质的全面提升,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实践。
为此,渝北区实验小学校围绕课改的主题和路径,针对“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的具体要求,探索研究了“4212”课程体系,即每周上4节体育课、2节“小能人”素养实践课程、1节阅读课,每天开展2小时“1+X”延时服务课程,保障学生健康教育落实,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优化调整体育课程设置,保证每年级每周有4节体育课,配足优秀体育师资,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等问题。
以小能人的特长发展为出发点,学校通过每周2节的小能人素养实践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构建生本特需课程,力求体现“动+静”“学生走班+教师走课”“特长+兴趣”三方面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建构、劳动精神、创意品质。学校按照跨界统整融合的思路,将12类小能人校本活动课程整合拓展为版画、舞蹈、管乐、科创、剪纸、国画、书法等多类小能人特需课程,为小能人扬长发展赋能张目。实现了人人有课程、生生得发展、个个得锻炼的课程目的。
重视阅读课程,学科语文组提出了每周将一节语文课设置为阅读课的建议。教师们希望能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和课外资源,让学生进行阅读课程研发,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做好丰富的铺垫。为此,学校改建了图书馆,为师生创立一个阅读最佳场所。
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学校设置了每天2个小时“1+X”课程,“1”指完成国家课程的家庭作业,“X”包括丰富多彩的社团和兴趣课程。学校将延时服务课程分为3个时段,一是学生统一午休;二是学科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三是社团教练和兴趣小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X”类兴趣课程,如阅读、艺术、体育、手工、科技类等,还包括合唱、舞蹈、足球、啦啦操等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既满足学生对课外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渝北实验小学用实践证明,通过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改变了学生们学习和思维方式,改变了老师们教的方式,优化了综合评价体系,助力课程综合化实施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赢得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三学四抓”稳步前进
制度赋能教师成长
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培育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一直被渝北实验小学放在教育发展的首位。
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更好帮助教师们提升育人质量,学校邀请各级专家到校开展针对性培训,全学科教师进行衔接经验分享,分期分批选派优秀干部和教师外出学习,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理念,引领后续行动。
既是提升,也是要求。学校通过一抓“三次备课”,对教师提出“三次备课”要求:即第一次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教案;第二次教师在上课前观看国家网络云平台的微课、线上相关优秀课程资源等进行教案调整;第三次上课后根据课堂情况反思再调整,形成最优教案,在组内交流,并在课堂上再次改进。
二抓“小能人课堂”。学校制定课堂改革总体规划,再分步骤实施。聚焦如何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分层作业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合作学习要求低段抓同桌合作,中高段抓四人小组合作,让课堂中的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一个都不掉队;课堂分层作业设计,当天作业不过夜,每个孩子都能有收获。
三抓“分层作业”布置。要求教师从“每日过关课堂微作业+延时服务基础小作业+周末体验中作业+长假创意大作业”4个维度来设计作业,并从多元评价的角度改革检测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
四抓“校内督导”跟进、师徒结对帮扶。学校年级组长、学科分管行政首先带头,每周深入课堂听推门课。同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成立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学科师傅,分别从课堂教学质量、五项管理落实情况、“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引领督导,从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渝北实验小学校长陈怡表示,学校将坚持聚焦“双减”政策,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朝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行。